骨折病人的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住院基础护理
03
疼痛控制方案
04
并发症预防措施
05
康复训练计划
06
出院指导规范
01
急救期护理要点
01
急救期护理要点
PART
止血与临时固定技术
抬高伤肢
迅速将受伤部位抬高,以减少出血量。
01
对于无法用加压包扎止血的伤口,可使用止血带,但需注意松紧度和时间。
02
临时固定
用夹板、绷带等工具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避免进一步损伤。
03
止血带使用
安全搬运原则
平稳搬运
搬运时应尽量平稳,避免剧烈摇晃和震动。
01
轴向翻身
如需翻身,需保持脊柱轴向翻转,避免扭曲。
02
保暖措施
在搬运过程中,要注意对病人的保暖,避免受寒。
03
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等,以评估病人的整体状况。
观察生命体征
询问病人疼痛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
疼痛程度评估
检查伤口的大小、形状、出血情况,以及是否有其他污染物。
伤口情况评估
伤情初步评估
02
住院基础护理
PART
体位管理与翻身技巧
翻身技巧
保持患肢抬高,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
康复体位
常规体位
协助病人翻身,避免压疮和肢体僵硬,翻身时需保持患肢稳定。
根据骨折部位和程度,指导病人进行康复体位摆放,促进骨折愈合。
创面清洁与换药规范
清洁环境
保持病房清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01
定期清理创面,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保持创面干燥。
02
换药流程
遵循无菌原则,使用消毒药品进行换药,避免感染。
03
创面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频率
监测内容
定时测量病人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01
监测频率
根据病人病情和医嘱,合理安排监测频率,及时发现异常。
02
异常处理
发现生命体征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03
03
疼痛控制方案
PART
药物镇痛分级应用
应用非阿片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轻度疼痛
应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
中度疼痛
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
重度疼痛
非药物镇痛干预
心理治疗
如冷敷、热敷、电疗等,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肌肉紧张,缓解疼痛。
针灸疗法
物理治疗
如放松训练、催眠、认知行为疗法等,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疼痛。
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气血来达到镇痛效果。
疼痛程度动态评估
评估工具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01
根据疼痛程度和患者状况,定期评估疼痛程度,及时调整疼痛控制方案。
02
评估内容
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以及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和情绪的影响。
03
评估频率
04
并发症预防措施
PART
深静脉血栓预防
早期活动
鼓励病人尽早进行床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01
弹力袜使用
根据医生建议,穿着合适的弹力袜,以改善静脉血液回流,预防血栓形成。
02
药物预防
遵循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以降低血液凝固性,预防深静脉血栓。
03
定时为病人翻身,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减少压疮的发生。
定期翻身
使用专业的减压床垫,可有效分散身体压力,降低压疮风险。
减压床垫
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潮和摩擦,以降低皮肤受损的风险。
皮肤护理
压疮风险管控
感染防控策略
环境清洁
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监测体温
无菌操作
保持病人所处环境的整洁与通风,减少细菌滋生。
定期为病人监测体温,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并处理。
05
康复训练计划
PART
早期被动活动原则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挛缩。
01
通过被动活动,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避免肌肉萎缩。
02
肢体抬高训练
有助于减轻肿胀,促进血液循环。
03
肌肉力量训练
物理治疗手段选择
热敷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01
冷敷
减轻肿胀和疼痛,适用于急性损伤和疼痛加重时。
02
电疗
如短波、微波等,促进组织修复和炎症消散。
03
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04
关节功能恢复训练
通过关节松动训练,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关节松动训练
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提高关节的支撑能力。
关节稳定性训练
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关节灵活性训练
通过协调性训练,提高关节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关节协调性训练
06
出院指导规范
PART
家庭护理环境改造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避免病人吸入污浊空气。
保持室内干净整洁
定期打扫室内卫生,减少灰尘和细菌滋生。
地面防滑处理
保持地面干燥,铺上防滑垫或地毯,避免病人滑倒。
设施布局合理
调整家具布局,确保病人活动空间宽敞,方便病人行走和拿取物品。
复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