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探究视域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文章结合课例,阐述如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进行阅读教学,即创设语境,感知主题意义;活动引领,理解主题意义;激活思维,深化主题意义;拓展运用,升华主题意义。
【关键词】主题意义探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基于主题意义的阅读教学更强调教学内容应与育人任务相融合,应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基于主题意义,设计相关活动,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整合文本信息,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文章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SeasonsStorytime板块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路径和教学过程,在英语学科的特殊性上下功夫,通过强化学科知识教育,研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掘英语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本课围绕话题seasons,通过四首小诗带领学生学习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和人们从事的活动,从而建构学生对四季差异的简单认识,初步了解不同地域的四季变化。
一、创设语境,感知主题意义
“面对一些小学生对阅读学习不感兴趣的问题,如何在一堂课开始时就牢牢抓住他们的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课前导入流于形式,为导入而导入,教师对于导入环节问题的设置和情境的创设通常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氛围。虽然和主题有一定关联,但难以激活学生基于主题的已有知识经验,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学习期待,从而产生逻辑断层。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以终为始,从期待学生达成的认知和情感目标入手,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视频热身,导入话题
导入是学习文本前的准备阶段。其目的是唤醒学生基于主题的已有知识,为学生充分获取和输出文本信息、建构知识思维导图、提高能力铺平道路。上课伊始,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南京四季轮转的视频,导入“seasons”这个主题,奠定本课诗意优美的基调,为学生感知季节美、理解季节美、体悟季节美作铺垫。
(二)声音入境,构建脑图
多媒体中的画面、声音,以及具体、形象的展示效果,都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通过可视化的画面快速理解阅读文本。因此,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设计了一个学习理解类活动:播放不同季节的声音,让学生猜季节。该活动通过让学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知四季,并熟悉与季节相关的词汇与句型表达。接着,教师借此趋势,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多角度初步构建关于“季节”的思维导图。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复习了旧知,厘清了知识之间的关系,为阅读文本奠定词汇和句型的坚实基础。同时,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思辨力和推理能力。
二、活动引领,理解主题意义
读中环节是学生语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教学活动。王蔷教授认为,英语学习活动观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融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内在特征。就层次性而言,英语学习活动观倾向于教师循序渐进的设计从学习理解类到应用实践类,再到迁移创新类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主题意义并内化知识,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借助文本的内在逻辑线索,引导学生澄清文本语境,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言知识,还要有效渗透阅读方法、技巧和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文本内涵,深入解读和分析课文,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对课文进行比较、判断和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入发展。
(一)巧用问题,开启阅读
教学离不开问题的引导。教师的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为教学目标服务。进入文本阅读后,首先教师播放课文视频,让学生迅速对于文本内容有整体感知,并提出一个问题:本课小诗是从哪些方面谈论季节的?学生以回答问题为媒介,将从视频中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梳理、概括与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
(二)活动引领,深入阅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学习活动观关注活动的整合和活动之间的关联,强调为主题意义的探究而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能探究意义,且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内化运用、分析比较、赏析评价,最后形成迁移创新能力。在通过视频明确小诗的基本结构后,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