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双减”背景下的英语作业设计
【摘要】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提供有力的依据。“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结合政策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做到少而精、精而有趣、作业形式多元化、作业内容生动化,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双减”作业设计减负增效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筑基期,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化的积极性,为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及创新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以抄、默、背为主要内容,统一且枯燥的作业形式,阻挡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弱化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感悟。“双减”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作业管理、作业总量、设计质量、完成指导和课余时间利用等要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以减负增效为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探索小学英语作业的创新设计与有效实施。
一、减——精减作业数量,减少表面形式
(一)控制数量,布置有针对性作业
英语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的特点,因此,教师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全面覆盖知识点的目的。这种传统的、题海战术式的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对抗压能力弱的小学生来说,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学习、排斥作业的不良情绪。
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下,教师应该控制作业的数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结合以上情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认知水平,让作业更具针对性,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收到最佳效果。
(二)控制难度,重视基础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是以课堂所学知识为核心,以巩固课堂基本知识为目的,符合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从此项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整体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了解班级的整体水平,帮助教师合理制订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双减”政策的实施,也要求教师在设计英语作业的过程中,重视基础性作业。
基于此,英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应试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优化作业设计。可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合理控制作业的难度,重视基础性知识的训练,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达到高质高效的作业目的。
二、负——创新作业形式,减轻学生负担
(一)立足生活,设计实践型作业
目前,学生学习的英语基本上是“哑巴式英语”。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及语法,但是缺乏语用与交流的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操练,还要立足生活,设计实践型的英语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情境,感受英语语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沪教牛津版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Aninterview的板块。笔者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布置了一项“Makeaninterview”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Mysummerholiday”为话题,2~3人一组,开展采访的活动。第二天进行课堂展示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且呈现了很多创造性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interview,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培养创新,设计开放型作业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规律,设计个性化作业。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优点。教师可布置开放型的英语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挑选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的开放型英语作业,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业参与度,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例如,在完成沪教牛津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2Thefourseasons的教学后,笔者设计了描述季节的课后作业。学生可通过手绘绘本、制作小报或海报、配音、表演等形式,用所学的句型和词汇,展现他们眼中的季节。从学生呈现的作业来看,笔者发现了他们的绘画才能、表演才能、语言模仿能力等。同时,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他们对这一单元的理解。
(三)打破界限,设计跨学科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设计英语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做好作业整合,让学生享受作业带来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不同学科间的知识的融合,发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跨学科的能力培养和知识面覆盖。“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通过作业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发挥英语这门语言类学科延展性和可塑性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