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深度学习策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围绕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投入、积极思考、体验成功、获得意义。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深度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发掘古诗词的语言价值、思维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帮助其构建自己的古诗词知识体系,发展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古诗词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语文深度学习有利于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既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凝练的语言,体会美好真挚的情感,也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差,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很难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意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深度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发掘古诗词的语言价值、思维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使其构建自己的古诗词知识体系,发展语文学科素养。
一、深度体验,在感知与理解中掌握知识
《池上》一诗中描绘的景象与现在儿童的生活距离较远,诗中使用了凝练的诗歌词汇,学生不易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古诗有较大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字的含义,掌握生字的用法,同时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教师必须创设真实的情境,采用多种体验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趣味体验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可先出示一些与“莲”相关的图片,如嫩绿的莲蓬、白白的莲子、大大的荷叶、美丽的荷花,将其粘贴在黑板上,一下子一个微型的池塘就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就是夏天的荷塘。夏天的荷塘中调皮的鱼儿也来凑热闹了!教师再出示游动的鱼儿的图片,学生就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池塘,感受到这是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入本课的古诗《池上》,更好地衔接接下来的诗歌内容:池塘之上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二)组织活动,实践体验
在教学“小娃撑小艇”中“撑”这个字的时候,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撑船的经历,与其解释“撑”这个字的字面含义,不如找一根竹竿,让学生实际撑一撑。在学生演示“撑”的动作时,教师在一旁引导,要想让船划得远,“撑”的时候就要用力。因此,读这个字的时候也要读得坚定有力,一并解决了朗读指导的问题。
在理解“偷采白莲回”这句时,也可以让学生将教室当作荷塘,请一个学生扮演“小娃”,手持竹篙,撑着小船,采一回白莲。一人表演,其余学生观看,如此,学生很容易便能理解小娃采白莲的过程,体会小娃“轻轻地、悄悄地”的动作,展现生动有趣的过程,感受到小娃可爱天真的形象。
(三)想象联想,丰富体验
“踪迹”是这首诗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在教学时,教师先请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偏旁,联系学过的知识,便知道都和脚有关。这时可以出示三张生活中的图片:飞机飞过天空留下的白色痕迹、蜗牛爬过地面留下的白色黏液,还有光脚从沙滩上走过留下的脚印。学生看着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画面,不用教师多加讲解便很容易理解“踪迹”就是行动所留的痕迹。那么,小娃留下的踪迹是什么呢?用这一启发式的提问衔接接下来的学习。
“浮萍”是一種常见的水生植物,在理解这个词语时,可以先关注“萍”这个字,这个字中既有草字头又有三点水,所以像这样生活在水里、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我们就叫它“浮萍”。因为浮萍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所以小船划过,浮萍会向两旁散开,中间留下一道痕迹,这便是小娃留下的踪迹。
二、深度互动,在思考与交流中提升思维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深度学习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特别要关注学生思维的闪光处,让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思维显性化。深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思维提升、情感互动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与沟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自我分析,利用层层追问,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即他是怎样思考得出这个答案的。在《池上》的教学中,学生会比较难理解“偷采”的含义,因此在学习“偷采白莲回”这一句时可以直接提问:“小娃他为什么不直接去采,而要偷采呢?”许多学生会有自己的理解,这关系到他们能否正确体会小娃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小娃是在偷东西,他不敢让别人知道。这时不必反驳他,而是可以问问这个学生:“不想让别人发现就一定是偷东西吗?”通过分析很容易知道,也有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