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识为基、铸实践之路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此乃朱熹所言,其意为,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那么何以明善便显得尤为关键。我认为接下来的观点将会给出答案。
我是苏佳琪,一名来自智能工程学院的大二学生。十分庆幸能够在移通这样一所有着独具魅力的大学里求学。在移通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有幸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了解到通识课程。不仅提升了我的自我修养以及批判思维,更熏陶了我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钓鱼城与世界中古历史让我了解到“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的出处,用哲学中辩证法分析,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经典电影赏析让我深刻理解导演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使我结合时代背景与人物性格来分析电影的真正内涵。通识课程能教会我如何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我的思辩能力、逻辑能力和探索能力;帮助我学会自己思考,培养良好的判断力。同时通识教育教会我如何学习。通过对通识课程的学习,我可以更快地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组织观点;理解新东西更容易地,更快、更彻底和更持久的学习。即是对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原有基础的旧知识去整合新知识并将其吸纳。
有人会质疑,说“通识教育是无用功”,但作为一名移通学子,我深知通识教育带给我的无限魅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平衡的心智和开朗的个性,开阔我们的视野,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要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同时在通识教育中加强科学教育,引导学生以一种人文的观念关注科学的发展,也使他们在科学精神感召下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不仅着眼于改善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教给学生现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我认为以上观点对于当代大学生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始终坚信钱伟长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那种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划得很严、各种专业分工过细、互不通气的孤立状态必须打破”在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从过去单一专业的专与精正逐步转变为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竞争力,即“新工程师”。那么,作为一名新工程师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呢?能力=技术+管理+商业+人文。所以一个有人文主义情怀,有完善人格的新工程师才会在当代社会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在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下,我慢慢从中找到了属于我的归属感,渐渐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留学交流的念头从大一时便悄然在心中发芽。为什么想要出国呢?最浅显的是,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至少让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不那么狭隘。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明白实践的重要性的我,更想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了解国外的教育理念,体验文化差异,了解当地的人文习俗。当然我更想要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顶尖国家,到底是何等精湛的工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不可缺少的便是实践精神!我渴望能够参加德累斯顿国际大学交流活动去实地参观大众、宝马的工厂。在这里我能够亲眼目睹每台宝马车的生产细节,汲取德国制造业企业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领悟工业的精髓,近距离感受德国卓越、精准、高品质的精密制造典范。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便是智能制造,是通过“物联网”系统、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实现工厂、机器、生产资料和人的高度连接,是“规模化”“个性化”?和“定制化”?完美融合。而我,也想去亲眼看看全球制造业的最高标准。
在我看来,留学更像是一个自我脱变的契机。在全新的环境里,体验更加多元化的生活,也许能发掘自己深埋的潜力,也许能看到不一样的我。而我,也期待一场属于我的他国之旅。也许是初到的憧憬向往,也许是一堂妙趣横生的课堂,也许是语言不通的无助,也许是独立生存的考验,也许是最后不舍的分别。但我相信,每一个场景都会成为记忆里最美好的邂逅。
与其说期待这场充满惊喜的他国之旅,我想我更期待的是两年后的我。有没有将自己的爱好进行下去,有没有顺利的实现定下的目标,有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下,我一定会完善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丰富情感体验、坚持理想信念、勇于心灵攀登。努力成为有个人修养、有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有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有全球视野的完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