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ocx
文件大小:41.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4.26千字
文档摘要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力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阵地的延伸、课程资源的融合,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亲身体验、同伴合作、自主探究,融合劳动实践,让构建开放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成为应然追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实践研究实践

新课标中提到的劳动素养教育是指向人的劳动实践的素养培育,即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尊重劳动、乐于参与劳动的态度;掌握获得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方法;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各年段目标都指出,学生要爱劳动,要树立劳动意识,感受劳动创造的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各学段之间既有统一,又有差异,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层级性。这一课程中也蕴含着劳动实践教育的德育属性及重要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构建开放的、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实践课堂,在发挥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的同时,有目的、有重点地调动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生成,让课程促进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开花。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着忽视劳动教育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阶段,这一课程相当于思政课程,其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然而,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着重思想教育轻劳动实践、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忽略了劳动技能培养的片面做法,具体表现为:

(一)重知识轻实践

现在的学生知识大部分都来源于书本和网络,他们的生活实践经验、劳动能力非常匮乏,缺乏从直接的劳动中获得经验和感受的机会,无法有效地将生活实践所得内化为道德情感,难以产生共情,这样就人为地将学习与实践运用分割开来了,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

(二)重教育轻劳动

在课堂上,教师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劳动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有的教师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没有提供学生动手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造成纸上谈兵的局面。

(三)劳动与教育割裂

有的教师课堂上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后布置学生自行参加劳动,以这样的方式来取代课程观照下的劳动实践,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分离,不利于培养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对诸如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更为核心的育人任务的实践与研究无法向纵深推进。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热爱劳动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劳动教育一脉相承、相融相生。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出发,将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道德法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和道德修养共同提升。基于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现状的分析后,笔者立足课堂,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劳动实践教育进行了探索,旨在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劳动育人,加强劳动实践,力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阵地的延伸、课程资源的融合,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亲身体验、同伴合作,切实提升劳动素养。

(一)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劳动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就要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之间成为协同的学习者。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劳动实践,笔者认为要通过调查、体验、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采用师生、生生合作,或者延伸到家庭的亲子合作进行劳动实践,无论是校园种植,还是教室自我管理类的劳动,甚至家务劳动,都能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劳动实践中通过同伴互助,亲子互助等形式,在动手动脑、出力出汗中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下面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为例,谈谈在优化教学方式中提高学生劳动意识的几点做法。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现在的学生生活幸福,无忧无虑,正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尤其是对农作物的由来缺乏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先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在生活中对农作物的了解情境。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笔者发现,虽然地处农村,但大多数学生对农作物的了解少之又少。基于调查的结果和现状,教师就心中有数,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2.设计课题,构建平台

根据前期的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的小课题—“一粒‘籽的‘前世今生”。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依托学生父母或者祖辈等家人曾从事农事这一优势,通过问一问、记一记、看一看、做一做、查一查等多种方式,了解种子的相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