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一地下水的分类.docx
文件大小:27.56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8.87千字
文档摘要

一、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按赋存形式和物理性质划分

结合水

被分子力吸附在岩土颗粒四周形成极薄的水膜,可抗剪切,不受重力影响,不能传送静水压力,在110°C消逝,主要存在于粘土中,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

毛细管水

赋存于岩土毛细孔中,受毛细管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可被植物吸取,影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引起沿海地区和北方灌区的土地盐碱化。

重力水

赋存于岩土孔隙、裂隙和地窖中,不能抗剪切,受重力作用,可以传送静水压力。

结合水、毛细管水属特地争论课题,在水文地质勘察中,所指地下水一般是重力水。

〔二〕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第三系松散~半固结的碎石土和砂性土的孔隙中。

碎屑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赋存于中、生代红色岩层的孔隙、孔洞中。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

主要赋存于古、中生代灰岩、白云岩的裂隙溶洞中,分为:

〔1〕

暴露型:灰岩、白云岩根本上出露。

〔2〕

掩盖型:灰岩、白云岩被第四系松散层掩盖。

〔3〕

埋藏型:灰岩、白云岩被非碳酸盐岩类掩盖。

火山岩裂隙孔洞水

赋存于火山岩的裂隙、孔隙、气孔、气洞〔熔岩隧道〕中,在广东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

基岩裂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侵入岩、混合岩、正变质岩的裂隙中。

层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沉积岩、副变质岩的裂隙中。

〔三〕按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划分1.上层滞水

位于不连续隔水层之上的季节性潜水。2.潜水

位于地表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面的水。3.承压水

布满两层隔水层之间,具压力水头的水。

〔四〕按地下水矿水度划分1.淡水:M﹤1g/L。

2.咸水:M≥1g/L,分为:

〔1〕

微咸水:1g/L≤M﹤3g/L;

〔2〕

半咸水:3g/L≤M﹤10g/L;

〔3〕

咸水:M≥10g/L,可分为:

①盐水:10g/L≤M﹤50g/L;

②卤水:M≥50g/L。

〔五〕按地下水的出露温度划分

1.冷水:水温低当地年平均气温〔即常温带温度〕,一般t﹤25℃〔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标准》GB11615-89〕;

2.温水〔低温热水〕:25℃≤t﹤40℃;

3.温热水〔中温热水〕:40℃≤t﹤60℃;

4.热水〔高温热水〕:60℃≤t﹤100℃〔沸点〕;

5.过热水〔超高温热水〕:t≥100℃。

〔六〕按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

常用舒列夫分类,将水中大于25mmol百分比的6种常见离子〔HCO3-、Cl-、SO42-、Ca2+、Mg2+、Na+〔包括K+〕组成49种水型,按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的组合形式分类命名,如HCO3-Ca型、SO4-Mg型、Cl-Na型、HCO3·Cl-Ca·Na型等。此分类法根本上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如雷琼自流水盆地从补给区—径流区—排洩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总的变化趋势是由HCO3-Ca—HCO3·Cl-Ca·Na—Cl-Na;滨海平原常见Cl-Na型水;白垩系红层盆地由于有膏盐分布,常消灭SO4-Ca型水;花岗岩区多见HCO3-Na型水;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常见HCO3-Ca、HCO3-Ca·Mg型水。

〔七〕按含水层埋藏深度划分

这种分类用于存在多层地下水的大型自流盆地、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以雷琼自流盆地为例划分为:

浅层水:埋深﹤30m的地下水,多属潜水或微承压水。

中层水:埋深介于30~200m的承压水,多属温水。

深层水:埋深介于200~500m的承压水,多属温热水。

超深层水:埋深﹥500m的承压水,为温热水或热水,局部为咸水。二、水文地质勘察类型

水文地质勘察依据勘察目的分为四种类型:

〔一〕综合水文地质勘察

是为社会经济进展规划而作的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根底性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承受1:50000~1:202500的中小比例尺,以测绘为主,提交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综合水文地质图。任务是查明区域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和埋藏条件、含水层富

水性、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洩条件、动态特征及地下水资源概况。为社会经济进展规划和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工作供给根底水文地质资料。

至上世纪80年月初,广东省已完成了44个国际图幅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至今还完成了一些重点地区的1:5万~1:10万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二〕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是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勘察工作。包括城市供水勘察、工矿、村镇、港口、机场、车站的供水勘察,农田供水勘察,畜牧场的供水勘察,以及热水勘察、矿泉水勘察等。是专项水文地质工作,一般承受1:5000~1:50000的比例尺,用测绘、物探、钻探、测试、监测等多种手段,查明含水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质、动态变化、补给量、可采量和采水地段,以及开采工艺手段、地下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