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加速演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理论溯源,阐释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视域下数字技术推动职业教育变革的内在逻辑,从教学资源供给、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组织优化三方面,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赋能机理。面向实践层面,探讨了理念更新、技能提升、平台建设、治理完善的策略。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专业发展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数字化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新时代生产力变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肩负着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源源不断输送新质劳动者重任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接数字化生产方式、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一支深度具备数字化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第40个教师节,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年和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转捩期,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变革,无疑对于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供给、打造数字化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等具有启示意义。
职业教育教师角色重塑的时代诉求
1.数字时代呼唤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当今时代,数字技术变革引发生产力的革命性重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演进,但不可讳言,数字经济发展却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的明显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破题。作为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基础性、战略性的角色。当前,职业教育仍存在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要求适配不够、与新业态新模式契合度不高等问题,传统的知识驱动型、单一技能型人才培养范式,已难以适应数字场景下产教融合、跨界培养的新趋势,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紧迫任务。
2.教师专业发展亟待数字素养赋能。职业教育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在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技术赋能引发了教育生态的深刻重构,促使教师角色加速向学习者、引导者、设计者等转变,拓展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度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鸿沟在这一进程中更加凸显,加快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产学研一体”“德技并修”“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顺应人才需求导向,促进专业发展与新兴产业技术路线、人才需求、数字化生态深度契合,打造一支胜任开放教育、智慧教学、在线学习的高素质型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数字技术推动职业教育变革的理论根基
1.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历史领域的运用和体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系统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纵观人类社会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引发了生产力巨大飞跃,进而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代新科技革命以数字技术为内核,驱动社会经济各领域朝数字化、智能化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由此孕育而生。从内因看,数字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开创学习新生态、重塑教育新形态、提升育人新质量提供了无限可能。从外因看,数字技术推动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新兴职业、新型工种大量涌现,也必然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数字转型驱动教育数字化进程。马克思在剖析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时,提出“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划分为人力要素和物力要素。显然,数字技术是新时代“物力要素”的先进形式。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这个“人力要素”。当前,数字技术加速向教学各环节渗透融合,不断重构教育教学生态、变革教学组织形态。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释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1]。教师的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1.丰富教学资源供给,破解“资源困境”。教育资源是指为满足教育需要而配置的各种物力、人力、财力、信息资源及相应的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总和,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裂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方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呈现暴发式增长。资源建设从同质化复制走向异质化、个性化生成,数字化共享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交叉融合,衍生出虚拟仿真实训、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教学资源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