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微生物生理—微生物的酶(环境微生物课件).pptx
文件大小:2.76 M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1.51千字
文档摘要

微生物的生理

微生物的酶;人们对酶的认识首先来源于生产实践,我国有几千年的制作发酵饮料和发酵食品的历史。十九世纪初在法国为了解决酒的变质问题,曾对酒的发酵过程进行大量的研究,确定了发酵的总方程式为:1葡萄糖→2乙醇+2CO2,由此认为酒精发酵是酵母细胞活动的结果。1897年成功地使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汁实现了发酵,人们逐步认识到发酵的过程是由酶作用完成的。;酶的组成;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的辅酶

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的辅酶

FMN(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蛋白的辅基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与FMN相同

铁卟啉: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辅基

辅酶A: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辅酶Q(泛醌):电子传递体的组成部分

硫胺素焦磷酸(TPP):为羧化酶的辅酶

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转氨酶的辅酶;酶的组成—辅助因子;微生物的生理

微生物的酶;酶蛋白的结构;氨基酸—肽链—蛋白质;酶蛋白的二级结构;蛋白质亚基;微生物的生理

微生物的酶;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反应的能力;酶与底物形成中间产物的原理;A、锁和钥匙模型;2;微生物的生理

微生物的酶;酶的命名;酶的命名——习惯名;酶的命名——系统名;酶的分类;酶具有催化剂的特性:用量少;可降低反应的活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酶的催化效率高:较一般催化反应快107~1013,非催化反应快108~1020。酶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

酶具有不稳定性:酶的作用需要在温和条件下进行,一般是常温、常压和PH值为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强酸、强碱、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去活性。

酶催化活性的调节控制

;微生物的生理

微生物的酶;从图可看到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呈正比关系,表现为一级反应。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虽然升高,但不再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应为混合级反应。当底物浓度很高时,这时反应速度逐渐趋近极限值,称最大反应速度(Vmax)。此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表现为零级反应。;;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有两方面:

随着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目增多,酶促反应速度加快

温度继续升高,酶蛋白逐渐变性失活,反应速度也随之降低

因而酶促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PH对酶活力的影响:

①影响酶蛋白的构象,至使酶变性失活。

②改变底物和酶的带电状态,影响ES复合物的亲和力。;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激活剂包括无机离子和有机分子,其中大部分是金属离子。;凡是能降低或破坏酶作用的物质都称为抑制剂。有的抑制剂是细胞代谢途径中正常调控的一部分,有的抑制剂则是致命的。;抑制剂不可逆地与酶结合,永久性地使酶失去活性;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底物有近似的结构,因此它与底物分子竞争地结合到酶的活性部位。酶既可以结合底物也可以结合抑制剂,但不能两者同时结合。;非竞争性抑制剂可逆地结合到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其他点位上,使酶总的三维形状改变,导致其催化活性降低。由于抑制剂结合的部位不是酶的活性中心,因此酶可以同时与底物和抑制剂结合。;缺少,白化症;缺少尿黑酸氧化酶,尿黑酸不能氧化而自尿中排出,尿呈黑色—尿黑酸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