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医疗三基三严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医学知识题库及答案
(一)生理学
1.单选题:内环境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D.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E.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答案:E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2.多选题:下列哪些属于正反馈调节()
A.血液凝固
B.排尿反射
C.分娩过程
D.降压反射
E.体温调节
答案:ABC
解析: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分娩过程都属于正反馈调节;降压反射和体温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3.简答题: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答案: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这是形成血压的前提条件。血量增多或血管容积缩小,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升高;反之则降低。
-心脏射血:心室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这部分是势能,即压强能。
-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如果仅有心室射血,而不存在外周阻力,则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因而不能使动脉压升高,在有外周阻力的情况下,心室收缩射出的血液只有一部分流至外周,另一部分则暂时贮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使动脉血压升高,并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较高的顺应性和弹性。心室射血时,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被动扩张,容积增大。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被扩张的主动脉和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
(二)病理学
1.单选题:细胞水肿发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
A.内质网受损
B.高尔基体受损
C.中心体受损
D.线粒体受损
E.核糖体受损
答案:D
解析:细胞水肿的机制是由于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2.多选题:属于凝固性坏死的有()
A.心肌梗死
B.脑软化
C.肝脓肿
D.脾梗死
E.干酪样坏死
答案:ADE
解析:凝固性坏死是指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白色或黄白色、质实而干燥的状态。心肌梗死、脾梗死属于典型的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脑软化属于液化性坏死;肝脓肿是液化性坏死的一种表现。
3.简答题: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答案:
-血栓形成的条件: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有利于血栓的形成。血流减慢时,轴流增宽甚至消失,血小板得以进入边流,增加了与血管内膜接触的机会;血流产生漩涡时,不仅使血小板进入边流,而且可使凝血因子在局部堆积,有利于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遗传性高凝状态主要与第V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基因突变有关;获得性高凝状态可见于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或产后导致的大量失血,血液中补充了大量幼稚的血小板,其黏性增加,易于发生黏集形成血栓。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方面:血栓形成对破裂的血管起止血作用,这是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底部和肺结核空洞壁的血管,在病变侵蚀前已形成血栓,可避免大量出血。
-不利方面:
-阻塞血管:动脉血栓形成后,若未完全阻塞动脉管腔,可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缺血,实质细胞萎缩;若完全阻塞且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则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的缺血性坏死。静脉血栓形成后,若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
-栓塞:当血栓与血管壁黏着不牢固时,或在血栓软化、碎裂过程中,血栓的整体或部分可以脱落成为栓子,随血流运行,引起栓塞。
-心瓣膜变形:风湿性心内膜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反复形成的血栓发生机化,可使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缩短,瓣叶之间发生粘连,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