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研究与实践
杨航宇李扬
摘要:学生社区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视域下,运用SWOT分析模型,系统探究在学生社区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而剖析其内在逻辑关联,据因成策,成体系地开展高校学生社区劳动育人模式有益探索,助力学生社区劳动育人通过有效途径走深走实。
关键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SWOT分析;劳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在高校中,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居住的“生活区”,而且是育人的“功能区”,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劳动育人环节不能缺位。2019年,中央教育领导小组部署“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以来,筆者深感要紧抓机遇,在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开展劳动教育,但如何使“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和劳动教育相得益彰、有机融入,需要统筹谋划、充分研究、扎实探索。笔者灵活应用SWOT分析这一商业领域成熟的战略管理模型[1],对学生社区中开展劳动育人的内部因素(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因素(机会: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进而据因成策,在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学生社区探索劳动育人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生社区劳动育人SWOT分析
1.优势(S)
S1:场景优势,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开展教育。与教室、实习场地不同,在学生社区内开展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无缝衔接”参与劳动、受到教育,学生社区作为具有天然优势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更利于取得育人成效。
S2:队伍优势,让与学生最亲近的人环绕式教育。学校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力量常态化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宿管、保洁、维保等后勤力量扎根社区服务学生,构建了“白加黑”和“5+2”的全时段育人环境,能够连续开展劳动教育。
S3:经验优势,用最贴合学生所需所想的管用办法开展教育。近年来,学校建立并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机制,开展党建进社区、学生公寓网格化管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等工作,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初步掌握了学生行为规律,积累了育人经验,为学生社区劳动育人打下了良好基础。
2.劣势(W)
W1:整体设计和机制不够系统。前一阶段学生社区中各项劳动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是“想起一次组织一次”,缺乏关联性、递进性,未形成体系,不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观念[2]。
W2:育人形式和路径不够丰富。学生社区中开展劳动教育,往往是通知型、任务型居多,发一次通知,要求学生开展一次大扫除、参与一次活动,连续性不足,形式不够丰富,学生感到“不解渴”,体验感和参与感较差。
W3:文化浸润和宣传不够充分。劳动教育的宣传教育效果较弱,宣教平台利用率不高[3],新媒体平台、社区文化墙、宣传栏等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宣传内容未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理念,未能实现从“劳”到“育”的良好效果。
3.机会(O)
O1:顶层设计,政策支持,“阳光”充足。近年来,上级部门发布劳动教育相关指导意见、纲要,学校发布相关工作细则,为学生社区劳动育人提出了基本遵循和工作指导。
O2:理念先行,凝聚共识,“沃土”丰厚。教育部2023年修订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挖掘社区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富有学校风格特点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各高校如火如荼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广泛凝聚了学生社区作为育人重要阵地的共识,为开展劳动教育开辟了新的场域。
O3:基础铺垫,强化意识,“活水”滴灌。学校各部门都有了开展劳动教育这根“弦”,随着劳动教育逐步纳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实习实践等环节,学生已经初步树立起劳动意识,进一步开展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具有良好基础。
4.挑战(T)
T1:需要引领正确价值观,扭转“不想干”的心态。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学生容易受“佛系”“躺平”等消极文化影响,或因唯奖学金论、唯保研资格论等功利思想,对劳动产生懈怠心理[4],有的学生沉迷虚拟世界,在游戏“王者峡谷”里“跑”了几万步,现实世界中没动几步。
T2:需要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愿干”的心理。学生在家时被家长宠,“两手不沾阳春水”,在学校时社会化物业可以完成公共区域保洁、维修等大部分工作,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家庭或校园服务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没有养成劳动习惯、缺乏较为实际的生活技能、缺乏珍惜他人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