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南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docx
文件大小:80.46 KB
总页数:6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4.23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南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国家保障法律实施主要依靠()。

A.法律意识

B.道德观念

C.价值观念

D.国家强制力

【答案】:D

【解析】法律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国家保证法律实施依靠多种手段,而最主要的依靠力量是国家强制力。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机构来保障法律的实施。当法律规定的义务未被履行或权利受到侵害时,国家可以运用强制力来迫使人们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对法律实施有一定影响,但无法成为保证法律实施的最主要依靠。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道德的认识和看法,它与法律有密切联系,但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与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有本质区别。价值观念是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及自身行为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其范畴更为宽泛,同样不能作为保证法律实施的主要力量。综上,国家保证法律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

2、下列选项中,具有法律关系的是()。

A.刘某与谢某领取了结婚证

B.黄某和张某是高中同学

C.经媒人介绍,万某和陈某确定了恋爱关系并订婚

D.夏某与周某从一年前开始一直以夫妻名义一起生活

【答案】:A

【解析】本题可依据法律关系的定义,判断各情形是否具有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其形成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领取结婚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它标志着男女双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相关规定,确立了夫妻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夫妻双方依法享有一系列权利,如相互继承遗产、要求对方扶养等,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如相互忠实、相互扶养等。因此,领取结婚证这一行为在男女双方之间形成了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法律关系。同学关系是基于个人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双方之间不存在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以,高中同学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恋爱关系和订婚是基于双方自愿建立的情感和约定关系,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对恋爱关系和订婚行为进行明确规范和调整,双方在恋爱和订婚期间并不具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确定恋爱关系并订婚不属于法律关系。以夫妻名义一起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的情形,在我国法律中不被认定为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虽然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但这种关系本身并没有像合法婚姻那样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全面保护和规范,双方之间不存在法定的夫妻权利义务关系。所以,以夫妻名义一起生活不属于法律关系。综上,具有法律关系的是领取结婚证这一情形。

3、未经朱某同意,廖某将自己的汽车停放在朱某的停车位。朱某联系廖某挪车未果,气愤之下用小刀在廖某的车身多处划写“没素质,乱停车”,廖某补漆花费数千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安机关不应对本案采用行政调解

B.朱某故意损毁他人财物,应受治安处罚

C.廖某侵权在先,朱某的行为属于私力救济

D.朱某应承担行政责任,但具有法定的从轻或减轻情节

【答案】:B

【解析】本题可根据法律相关规定,对各说法进行逐一分析。首先,廖某未经朱某同意将汽车停放在朱某的停车位,此行为构成对朱某车位使用权的侵犯,属于民事侵权行为。而朱某气愤之下用小刀在廖某车身多处划写“没素质,乱停车”,导致廖某补漆花费数千元,这一行为使廖某的汽车遭受损坏,涉及故意损毁他人财物。对于行政调解,公安机关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可以调解处理。本案是因停车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情节并未达到严重程度,公安机关可以采用行政调解的方式处理,故“公安机关不应对本案采用行政调解”的说法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朱某故意用小刀划廖某的车身,造成廖某补漆花费数千元,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损毁他人财物,应受到治安处罚,该说法正确。私力救济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身的实力,通过实施自卫行为或者自助行为来救济自己被侵害的民事权利。但私力救济必须在合理限度内,且应符合法定条件。朱某在联系廖某挪车未果的情况下,其采取划廖某车身的行为超出了合理的私力救济范围,不属于合法的私力救济,故“廖某侵权在先,朱某的行为属于私力救济”的说法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朱某具有法定的从轻或减轻情节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朱某应承担行政责任且具有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的结论,故该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