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项目式学习的本土实践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docx
文件大小:41.5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3.99千字
文档摘要

项目式学习的本土实践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

【摘要】项目式学习作为全球最富创建性的教学理念,对教育变革起到了推进作用。因而,对其进行本土化的中国建构,使之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则更具实践意义。笔者围绕项目式学习的发展历史、本土实践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探索作了阐述,为学校实践提供研究方向和策略引导。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本土实践教学改革

21世纪,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和社会化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人类的工作模式也逐步由体力劳动向创新劳动转化,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重新考量学习的性质和特征。项目式学习作为当前全球教育创新的一个热点话题,契合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因此,探寻项目式学习的中国建构也就更具价值和意义。

一、项目式学习的历史回溯

项目式学习从萌芽到成为21世纪最富创建性的教学方式,其间经历了兴起、传播、实践和思想形成的发展过程,其创新教育理念为助推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

(一)理论萌芽

项目式学习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萌发于16世纪的欧洲,以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为完成富有挑战性的设计项目,采用“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实践来感悟原理,习得技术。此时,对于“项目”的理解和定位还是浅层的、虚拟的,仅停留在设计层面,缺乏真正的实施过程。

(二)专业发展

18世纪末,项目式学习逐步由欧洲传播到美国,“项目方法”也开始衍用到工程学中,这标志着从理念萌芽开始走向专业化发展。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始人罗杰斯就对教育中的“项目方法”进行了定义,认为“项目方法”不是简单的操作性学习,而是传授学术理论原理的过程与方法。

(三)模型建构

19世纪初,随着项目理念的传播,项目式学习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实践家的关注,他们围绕是否应该纳入课程展开了不同的讨论。一种认为操作项目只是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不应纳入课程;另一种认为实践与理论是不可分割的,项目学习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187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伍德沃德教授建构了项目式学习的“线型模式”,即“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有知到未知”,先熟知简单的工具名称以及基本技术,经过一系列基本练习,最后到项目实施。这一模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推崇。在此期间,项目式学习的应用也从工程学开始向其他领域蔓延。

(四)内涵明晰

19世纪9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清晰地阐述了项目学习的教育内涵,强调通过“项目”学习“做事”。20世纪初,克伯屈又进一步丰富了项目学习的理论,形成了“设计教学法”。即儿童根据自我兴趣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打破学科界限,组成学习单元,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论的提出使项目学习从学院教育渐沉至中小学教育,掀起热潮。20世纪80年代,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概念以及设计、实施的“黄金标准”,以此标志着项目学习开始融入学校的整体课程建构。

(五)价值提升

21世纪,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对于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定位也呈现出多元认知。其一认为是系统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以驱动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其二认为是主动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经历问题发现、实践探究、成果展示和反思改进等过程,掌握知识和技能。其三认为是扩展化的学习应用,在学习知识和技能后,通过情景化的项目任务,使知识和技能得以应用,加深理解。其四认为是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以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为核心来设计课程,以便对学习内容有全面了解,并能进行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一般用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建构。

二、项目式学习本土实践的价值取向

项目式学习在西方国家进行了400多年的实践,意义深远。1919年,俞子夷先生进行了一次本土化的实践,根据克伯屈的教学设计法,废除班级授课制,以有目的的活动来设计学习单元并组织教学。由于学生活动自由,导致呈现低水平的重复,从而无法提高能力。由此可见,引入项目式学习“照本宣科”是行不通的,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持续的实践,从而寻找到本土化的建构之路。

(一)体现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培植

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各国对其内涵定位及标准制订各不相同。例如英国、美国等国家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欧盟则提出以“个人发展”“社会融入”“经济生活”为维度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正式发布,其中除了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还强调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形成,让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彰显。因此,在项目式学习本土实践的过程中,项目建构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培植,以“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根本性问题进行设计,发挥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导向

我国小学教育多以分科教学为主,适度地补充综合性课程,而项目式学习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