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设计
《桂花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思乡情。作者琦君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如摇桂花的欢乐,桂花雨的美丽,这些场景都深深印刻在作者的记忆中。通过描写桂花,作者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情感真挚动人,文中描写桂花的香气、摇桂花的乐趣等情节富有感染力,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同时,文中对童年生活的描写细腻而生动,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箩、杭”等5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4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花雨的美丽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桂花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学习通过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桂花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文中描写桂花的香气、摇桂花的乐趣等场景的描写手法。
-例如在描写桂花香气时,文中写道“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桂花香气的浓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描写手法,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2.教学难点
-理解桂花雨所蕴含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通过桂花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
-例如,学生可能较难理解为什么小小的桂花能引发作者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童年时桂花与故乡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摇桂花是故乡特有的活动,桂花的香气弥漫着整个故乡的记忆等,从而体会到桂花在作者心中已成为故乡的象征,桂花雨也就成了思乡之情的寄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分析课文内容时,通过指名朗读描写摇桂花场景的段落,让其他同学感受其中的欢乐氛围。
2.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在讲解摇桂花的场景时,可以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那棵桂花树下,跟着作者一起摇桂花,从而更真切地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讨论法
-组织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探讨桂花雨蕴含的思乡之情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作者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然后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批注法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分析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时,让学生在旁边批注出自己认为好的描写手法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小小花朵金黄黄,中秋八月开房,香气扑鼻满村香。”你们猜猜这是什么花呢?(学生回答)对了,是桂花。桂花是一种非常美丽且香气浓郁的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桂花有关的课文——《桂花雨》。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2.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圈出生字词。
-教师出示生字词:箩筐、杭州、懂、兰、箩、婆、糕、饼、浸、缠。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生字词。
-带拼音指名读:“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些生字词?”(学生读完后,教师进行纠正和评价)
-去拼音开火车读:“现在我们来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哪里开?”(依次让学生读,读错了及时纠正)
-男女生比赛读:“我们来一场男女生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快。”(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认读的积极性)
-交流识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