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doc
文件大小:23.5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5.57千字
文档摘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是南宋诗人卢梅坡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人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三首古诗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会认“暮、瑟、缘、降、骚、逊、输”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等13个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古诗中汲取哲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教学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哲理。

-体会《雪梅》中梅与雪相互争春又各有千秋的关系所表达的哲理。

-让学生通过诗句想象诗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在教学《暮江吟》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再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对暮江景色的喜爱之情。

2.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例如在讲解《题西林壁》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庐山的千姿百态,从而更好地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含义。

3.讨论法

组织学生对古诗中的疑难问题、哲理内涵等进行讨论。在学习《雪梅》时,让学生讨论梅和雪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争春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

4.讲授法

对于古诗中的生字、难懂的词语和诗句的解释等,教师进行适当的讲授。如在讲解《暮江吟》中的“瑟瑟”一词时,直接告诉学生这里是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在唐代和宋代,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南宋诗人卢梅坡的《雪梅》。

2.教师板书课题:《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3.教师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诗中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等)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暮江吟》。

-教师在范读前先提醒学生注意听生字的读音,感受古诗的节奏。

-教师范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学生自由朗读《暮江吟》。

-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同学和老师。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

3.检查初读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暮、吟”,指名认读。

-教师提问:谁能试着读一下这首诗?(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

-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节奏不准确等,教师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暮江吟》。

4.学习生字“暮、吟”。

-教师讲解:“暮”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莫”,下面是“日”,表示傍晚的意思。“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今”,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