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守株待兔》教案设计.doc
文件大小:20.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4.35千字
文档摘要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守株待兔》教案设计

《守株待兔》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守株待兔》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后,便放下农活,守着树桩等待兔子再次出现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心存侥幸、不劳而获的人,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文言文的形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宋、耕”等4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农夫的行为和心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不劳而获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多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从而逐渐理解课文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夫的心理和行为,以及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一个现代版的“守株待兔”故事: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人,他每天都去上班,但是有一天,他在上班的路上捡到了100元钱。他非常高兴,心想,我今天运气这么好,说不定明天还能捡到钱呢。于是,第二天他没有去上班,而是在捡到钱的地方等了一整天,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等到。你们觉得这个人的做法怎么样呢?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引出课题: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个关于等待意外收获的故事,叫做《守株待兔》。(板书课题)

(3)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鼓励学生提问,如“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谁在守株待兔?”等。

2.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认读“宋、耕、释、冀”四个生字。教师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

-教师讲解生字的字形和字义。例如,“宋”字是一个会意字,可以通过介绍宋国的历史来帮助学生记忆;“耕”字可以让学生联想耕种的画面,理解其与农业生产有关;“释”字可以通过组词“解释”来理解;“冀”字比较难,可以告诉学生它是河北省的简称,也可以通过查字典了解其本义是希望、期望。

(4)教师再次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节奏,在课文中画出停顿的地方。

(5)学生按照画出的停顿,再次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6)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等。

3.课程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第一句话:“宋人有耕者。”

-教师提问:“耕者”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根据注释回答:耕种的人,农民。)

-教师进一步提问:“宋人有耕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宋国有一个农民。)

-教师再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宋国)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一个农民)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话:“田中有株。”

-教师提问:“株”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根据注释回答:树桩。)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同学们,你们能想象一下,田野里有一个树桩的样子吗?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画面。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话:“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教师提问:“走”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根据注释回答:跑。)

-教师让学生表演“兔走触株”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