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oc
文件大小:24.5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6.19千字
文档摘要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选取了不同节日相关的三首古诗,分别是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诗从内容上涵盖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这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元日》描绘了春节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喜庆氛围;《清明》则营造出清明节时细雨纷纷、行人愁苦的情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成为千古名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起无数游子的共鸣。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习俗以及古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

-认识“屠、苏、魂、酒、牧、兄、倍”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欲、魂、借、酒、何、牧、兄、独、异、佳”等12个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说出古诗描写的节日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

-借助注释、插图以及教师的讲解,理解诗句的含义,学会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句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乡、思亲等情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景象和蕴含的情感。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清明》中“欲断魂”的那种愁苦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思乡思亲之愁。

-理解古诗中的一些文化意象,如“屠苏”“茱萸”等在传统节日中的特殊意义。

-能够准确地将诗句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生动地表述出来,尤其是在加入自己的想象后,仍能保持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从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精读时的读出情感、读出意境,逐步深入。例如在学习《元日》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平仄和节奏,再让学生模仿朗读,直到读得通顺、流利。

2.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出与古诗内容相符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如在学习《清明》时,播放一段细雨纷纷、行人在墓地祭扫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氛围。

3.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等问题。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例如在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时,小组内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离开家人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4.讲授法

-对于古诗中的生字、难点字词以及文化意象等,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如讲解“屠苏”是一种酒名,在古代新年时饮用,有着特殊的意义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元日》《清明》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节日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播放一段春节热闹景象的视频,有放鞭炮、贴春联、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等画面),大家看看这是什么节日呀?(学生回答春节)那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元日》。

-板书课题“元日”,教师简单介绍“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接着,教师说:“春节过后不久,又有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呢,常常是细雨纷纷,人们会去祭扫祖先的坟墓,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学生回答清明节)然后引出《清明》这首诗,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元日》和《清明》。在范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读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元日》,其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