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池子与河流》教案设计
《池子与河流》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池子与河流》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寓言诗。故事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讲述了池子贪图安逸,河流则奔腾不息,最终池子干涸,河流长流不断的故事。教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旨在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人生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要像河流那样积极进取,为社会多做贡献,不能像池子一样只图眼前的安逸,而最终一无所为。这篇课文在语言上富有节奏感,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生动有趣,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滔、涯”等8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池子与河流的对话。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池子和河流的不同表现,分析其不同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对话。
-引导学生通过对池子和河流不同做法和结果的分析,理解寓言所表达的道理。
-例如,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池子和河流的对话内容。像河流说“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这一句,学生要能理解河流强调的是自身奔腾不息是遵循自然规律,这是河流积极进取的表现之一。
2.教学难点
-体会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感悟。
-比如,学生可能较难将故事中的道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像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像池子一样,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努力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而有些人则像河流一样不断努力奋斗。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类似的情况,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池子和河流对话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体会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3.讨论法:针对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池子和河流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池子和河流的不同之处,包括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最终结果等方面,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寓意。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一个宁静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池子和一条长长的河流,它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想法。大家想知道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池子与河流》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几位学生回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描述)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同时思考课文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
-学习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带拼音认读:“滔、涯、妇、碌、遵、循、尊、验”。指名读,正音。
-去拼音认读生字,开火车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交流识字方法。例如,“涯”可以通过字形来记忆,左边是“氵”,右边是“崖”,表示水边;“碌”可以用“忙碌”这个词来记忆,让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是忙碌的,从而记住这个字。
-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句子,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池子和河流之间的什么事情呢?(请几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池子和河流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3.精读课文,分析池子与河流的对话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池子和河流的对话部分,然后分小组进行朗读。(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读音是否准确、是否读出了角色的语气等。
-教师引导分析池子的话。
-教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池子说的话。池子说:“可是,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我不用为大船和木筏操心,小划子有多重也用不着想,至多,有一两片树叶被微风吹落,在我的胸膛上轻轻摇荡。”同学们,从池子的话中,你们能感受到池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回答)
-教师:对,池子的生活很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