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课文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弦。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篇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良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旧、饿”等10个生字,会写“柴、冷”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火柴、围裙”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实写与虚写交替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深入研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画面,感受小女孩的幻想,通过对比幻想与现实,深刻理解课文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不满。
-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实写与虚写交替的写法,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时的幻想,感受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
2.教学难点
-理解小女孩擦燃火柴时产生幻想的合理性,以及幻想背后所反映的现实的残酷。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详细讲解字形、字音、字义,例如在讲解“兜”字时,通过分析字形,让学生记住这个字的结构和写法。
-在讲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如“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教师通过讲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小女孩在现实中遭受了寒冷、饥饿和痛苦,而死亡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这也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2.朗读法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研读课文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指名朗读、分组朗读、齐读等。在分析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的段落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小女孩的情感变化,如在朗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火炉的段落时,引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对温暖的渴望。
3.讨论法
-在分析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例如,讨论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大年夜还出来卖火柴,让学生从文中找依据,如“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通过讨论,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小女孩家庭的贫困。
-在探讨课文的主题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如“你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
-在讲解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的幻想时,创设情境。比如,当讲到小女孩看到烤鹅的幻想时,教师可以描述这样一个情境:“在冰冷的街头,小女孩又冷又饿,这时她擦燃了一根火柴,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只冒着香气的烤鹅,同学们,想象一下小女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开始上课时,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有一个小女孩,她光着脚走在大街上,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她要把这些火柴卖掉,可是周围的人都匆匆而过,没有人理会她。这个小女孩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她卖火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同时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姿势。
3.学习生字词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旧围裙、可怜、饥饿、火焰、蜡烛、富商、告诉、离去、哪怕、暖和”。
-指名读生字词,纠正读音。例如,“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