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doc
文件大小:22.5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5.26千字
文档摘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分别是唐代杜牧的《山行》、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象,但各有千秋。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以霜叶与二月花对比,展现出秋天独特的美。

《赠刘景文》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描写荷尽菊残的景象,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敬重与勉励。

《夜书所见》写的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在秋夜看到的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梧叶飘飞,秋风瑟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则是通过描写儿童挑促织的场景,以乐景衬哀情,更加深了这种思乡之愁。

这三首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笔下秋天的多样风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3.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习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山行》)。

2.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敬重与勉励(《赠刘景文》)。

3.感受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夜书所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赠刘景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敬重与勉励之情。

2.体会《夜书所见》中“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感受诗人思乡的愁绪。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含义。例如在学习《山行》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在讲解《夜书所见》时,播放秋风扫落叶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秋夜,更好地理解“萧萧梧叶送寒声”所营造的凄凉氛围。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在学习《赠刘景文》时,让小组讨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诗中荷花和菊花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一段秋天景色的视频,视频中有满山红叶、凋零的荷叶、盛开的菊花等画面。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色让你们想到了哪个季节?”(引导学生说出秋天)

(2)教师继续说:“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诗意的季节,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写下了描绘秋天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接着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2.初读课文

(1)教师先范读《山行》,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范读之后,教师针对“斜”字的读音(古音为xiá)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在古诗中为了押韵,有时会保留古音。

(2)学生自由朗读《山行》,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径、斜、枫、霜”,指名认读,然后让小老师领读,全班齐读。

(4)学生再次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流利。教师可以采用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课程指导

(1)理解诗句意思

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教师提问:“寒山”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根据注释回答:深秋时节的山)“石径斜”呢?(学生回答:石头铺成的小路蜿蜒曲折)“白云生处”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教师可以解释为:白云缭绕的地方,仿佛白云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

②教师通过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山上有一条蜿蜒的小路,小路通向白云缭绕的地方,在那里画几间房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