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的情景,最后以自豪的感情点题。文中充满了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民族特色。
例如文中“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几句,通过描写同学们不同的行为,展现了学校里充满活力、文明礼貌的氛围,同时也描绘出学校的多彩与美好。而且文中描写各民族孩子的穿着,也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特色。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描写校园生活的优秀范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正确读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生活的情景。
2.学习文中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作者对这所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团结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理解“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这部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对小学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是理解全文情感的关键。
(二)教学难点
1.体会描写窗外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感受边疆小学的特别之处。
像“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这部分内容,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以动衬静的描写手法,感受这种描写所营造出的独特氛围,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2.理解课文中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因为这种情感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播放边疆小学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疆小学的独特魅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如“这所边疆小学有哪些特别之处?”“为什么说这是一所可爱的小学?”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直观演示法:在讲解生字、词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的笔画顺序、词语的含义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一些不同民族孩子穿着本民族特色服饰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孩子分别是哪个民族的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回答,激发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兴趣。)
(2)教师继续引导:“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一所特别的小学,这所小学里有很多不同民族的孩子,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3)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这所小学在哪里?”“为什么叫大青树下的小学?”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教师在范读过程中,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读不懂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或者向同桌请教。(这一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例如,“坝”字容易读成“bà”,教师要及时纠正。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生字,让每个学生都有认读的机会。
-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