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表现出童年时期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善于观察、思考的特点。课文语言平实、质朴,充满童真童趣,非常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童年时期的好奇、执着的心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认“蝎、蟋”等11个字,能正确读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体会文中“我”的好奇、执着的心理。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思考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我”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如好奇心、探索欲等如何通过具体事例体现出来。
2.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对于生字词的讲解、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等,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蝎”这个生字时,教师可以直接讲授其读音、字形和字义。
2.问题引导法: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分析“我”的心理时,提问“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表的好奇?”
3.讨论法:针对一些有争议或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例如在探讨“文中父亲为什么那样回答‘我’关于表里生物的疑问”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各自的看法。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如在分析“我”听到表里的声音后的好奇心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听到那种奇怪的声音会有怎样的想法。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先拿出一个可以发出声音的小盒子(里面可以装一些小物件,但不告诉学生是什么),然后晃动盒子,让学生听里面的声音。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小盒子,大家听一听,这里面好像有东西在动,还发出声音呢。你们猜猜里面是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猜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在学生猜测之后,教师打开盒子,展示里面的东西(比如一个小铃铛)。然后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小男孩,他也对一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充满了好奇,那就是他父亲的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带拼音认读:“蝎、蟋、蟀、蝈、蛐、距、璃、璃、恶、怖、蟋、蟀”。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读这些生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下?”(指名读,然后教师纠正读音错误的地方)
-去拼音认读生字,开火车读。
教师:“现在我们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生字,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得又快又准。”(如果有同学读错,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学习词语:“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
教师:“我们来看看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4)指导书写生字。
-分析生字结构:如“脆”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月”字旁,右边是“危”;“拦”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扌”,右边是“兰”等。
-教师范写重点生字,如“脆”,强调右边“危”字的写法,横画要短,撇画要长。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
3.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内容。
教师:“同学们,我们读完课文了。那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可以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说哦。”
(3)如果学生概括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提示。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一开始‘我’对什么东西产生了好奇?然后‘我’做了什么?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