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设计.doc
文件大小:21.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5.06千字
文档摘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居住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这篇课文不仅承载着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环保意识,这对六年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莹、裹、篮”等11个生字,会写“晶、莹、蔼”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晶莹、摇篮、壮观”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地球的可爱与易碎。

2.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现状,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体会地球的可爱与易碎。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人类的生存与地球的关系,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引导学生将保护地球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概念以及关键的知识点,如地球的资源现状、生态环境等,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例如,在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时,直接向学生解释其定义,并举例说明。

2.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体会地球的美丽壮观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地球外观的段落。

3.讨论法:针对课文中的一些问题,如“人类是否能够找到适合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播放地球美丽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可爱;播放地球遭受污染和破坏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地球的易碎。

5.问题引导法: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资源时,提问“地球的资源有哪些?哪些是可再生的,哪些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现状如何?”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一段从太空拍摄地球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地球美丽的蓝色球体外观,以及地球上壮丽的山河、浩瀚的海洋等景象。

(2)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星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美丽。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然后引出课题:“是的,地球是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地球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4)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含义。

2.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让学生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它们的意思。

(3)检查初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晶莹、摇篮、壮观、资源、有限、矿产、无私、慷慨、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等。

-带拼音指名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例如,“晶莹”的“莹”读yíng,不读yín;“慷慨”的“慨”读kǎi,不读gài。

-去拼音开火车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读。

-理解字词的意思。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举例等方式进行讲解。如“枯竭”,教师可以说:“我们想象一下,一口井里的水,如果一直不停地被抽,最后水没有了,这就是枯竭。那课文里说资源枯竭,就是说资源被用完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