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不仅生动地叙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同时也体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而且还表现了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意境深远,尤其是对《月光曲》的内容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下大海由平静到波涛汹涌的画面变化,这部分内容既是对音乐的形象化描述,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音乐之美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谱、莱”等11个生字,理解“谱写、幽静”等词语的意思。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月光曲》的曲意,感受音乐的魅力。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例如,在课文中,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她对自己作品的理解,这一系列情节推动了他创作《月光曲》。像“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体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同时也让贝多芬感受到她对音乐的渴望,这是理解创作经过的重要情节。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从贝多芬最初走进茅屋时被兄妹俩的贫穷所触动,到听到盲姑娘弹奏后的惊喜,再到即兴创作时的激情澎湃,这些情感的变化贯穿于整个故事中。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对《月光曲》内容描写的语句,感受音乐之美。如“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下平静大海的画面,是感受音乐美的关键语句。
2.教学难点
-理解《月光曲》的曲意与文中所描写的景象之间的联系。因为《月光曲》是通过文字来描述音乐的意境,学生需要跨越音乐与文字的界限,将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与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联系起来,这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悟力是一种挑战。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与他创作《月光曲》之间的内在关系。要理解贝多芬的情感是如何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以及这种情感在音乐创作中的具体体现,需要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细节,并且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体会人物的情感。例如在讲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这一情节时,让学生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读出盲姑娘的懂事和哥哥的无奈,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
2.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解《月光曲》的曲意时,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文中所描绘的大海的景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音乐与文字之间的联系。
3.问题引导法
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变化时,提出问题:“贝多芬在听到盲姑娘的话后,他的内心有怎样的触动?这种触动对他创作《月光曲》有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4.批注阅读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记录自己的感悟、疑问等。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圈出生字词,划出描写贝多芬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如《献给爱丽丝》),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音乐作品吗?”引导学生说出贝多芬的名字。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2.教师继续提问:“那你们想知道贝多芬的另一首著名的曲子《月光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从而引出课题。
3.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月光曲”,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同时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如盲姑娘的温柔、善良,贝多芬的热情、激动等。
2.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学生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