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设计.doc
文件大小:21.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4.96千字
文档摘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反映了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表现了鲁迅先生不同的侧面,有的表现他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有的表现他对青少年的关爱,有的表现他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等。这些小事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写“挽、囫”等12个字,会认“殡、悼”等13个字,正确读写“追悼、吊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小事,并说出每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默读、朗读、圈点批注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小事,体会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2.从字里行间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生字词的含义、含义深刻的句子等方面,运用讲授法,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不同形式的朗读(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等)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讨论法:针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如鲁迅先生的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如介绍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讲述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一个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小故事,如鲁迅先生帮助青年作家的故事。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在民国时期,有一位青年作家,他写了一篇文章,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也不知道该怎么修改。他听说鲁迅先生很有名,也很乐意帮助青年,于是就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文章寄给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收到文章后,仔细地阅读,并且在文章上做了很多批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后来,这位青年作家按照鲁迅先生的意见修改了文章,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答出鲁迅先生关心青年、乐于助人等品质)

(2)引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课文,叫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周晔,她是鲁迅先生的侄女。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但是他却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篇课文就是周晔对鲁迅先生的回忆,通过几件小事来展现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进行检查。

①带拼音认读:殡(bìn)仪馆、追悼(dào)、吊唁(yàn)、囫(hú)囵(lún)吞枣、张冠(guān)李戴、饱经风霜等。

教师:“来,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他读错了,大家要及时纠正哦。”

②去拼音认读:开火车读,教师及时纠正读音错误。

③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教师:“大家读得都很不错。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些生字词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追悼’,谁能根据课文内容来说一说?”(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追悼”是沉痛地怀念死者的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①学生默读课文,进行思考。

②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③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每部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