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
《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农民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言质朴、简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文中描写了三黑在获得土地后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活动,如“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农民与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在整个单元中,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依赖,从而进一步理解人与土地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荞、蝈、蹚”等生字,理解“耙、荞麦”等词语的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会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文中描写三黑在土地上劳作的场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感受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例如,文中“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通过对三黑翻地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土地的精心对待,这是理解三黑热爱土地的关键之处。
2.学习文中描写农民对待土地的细致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如“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这样的语句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三黑对土地的渴望,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其背后的深意。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土地对于农民的深刻意义以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情感。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精读课文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读出三黑的喜悦和对土地的热爱。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情感。如在讲解三黑在土地上劳作的场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农民劳作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更好地理解三黑的行为和心理。
3.问题引导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课文内容。比如在分析三黑对土地的热爱时,提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答案。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问题,交流想法。在讨论三黑的心理活动时,小组内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拓宽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地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2)然后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里的主人公三黑,他和土地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接着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3)教师简单介绍作者苏金伞,告诉学生苏金伞是一位著名的乡土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描写了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情感。
2.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诗歌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读音上的问题及时纠正。
(3)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荞、蝈、蹚”等,让学生认读,然后教师进行正音。
-讲解“耙、荞麦”等词语的含义。对于“耙”这个词,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者描述其形状和用途来帮助学生理解,“耙是一种农具,用来平整土地或者把土块弄碎”;“荞麦是一种农作物,它的种子磨成粉后可以做成荞麦面”。
-让学生用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以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
(4)再次朗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读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从三黑获得土地后的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去概括。
3.课程指导
(1)深入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课文的开头,你们能感受到三黑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从“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这句话中去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渴望和急切投入的心情。
-教师进行讲解:“这里把农民比作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去,生动地表现出农民在获得土地后的那种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就像三黑,他一得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