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术基础》教案01计算机基础
教学主题
计算机基础
所属课程
IT技术基础
授课时长
4课时
授课地点
理实一体化教室
授课对象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24级
使用教材
教材---自编教材、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IT技术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1、《IT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IT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计算机组装、故障排除、家庭网络、安全加固的知识与实施技术,使学生具备云计算行业从业人员基本工作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和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课程对于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2、本节是本课程第1章,本节课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发展历史,掌握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
3、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计算机和IT行业的发展历史,具有非常多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让通过学习我国计算机领域独立自主发展的历史来培养报国之心。
4、本节课计算基础的内容较为理论和记忆知识,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多为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2、学生对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具有较大兴趣,特别是对进制转换环节,学生在对多种进制之间的转换计算都非常感兴趣。
3、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需要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4、学生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不足,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任务分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来帮助他们累计学习成效、建立自身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与内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技能目标
掌握任意进制的数之间的转化方法;
掌握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开放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报国之心;
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教学内容
(1)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
(2)任意进制数值之间的转换;
(3)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4)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常见硬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内容描述
解决途径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使用职教云和思科云平台帮助学生课前学习
(2)通过学生自主绘制计算机工作原理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1)引入微课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采用小组互助、组间抢答的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内容描述
解决途径
任意进制数值之间的转换
(1)使用思科进制转化小游戏帮助学生课前学习
(2)通过课中小组之间互相出题抢答,强化学生掌握进制转化技能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思政元素
思政案例
报国之心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为了进行石油勘探,特意花高价从美国采购了一台超级计算机,结果中国却没有完全的使用权,不仅超级计算机被放在玻璃房子内以供美方监督,同时机房钥匙,启动密码都由美国人掌控。“玻璃房子”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计算机人心中永远的痛。改革开放后我国决心追赶世界步伐,研制每秒亿次巨型机,命名“银河”。项目负责人,第一代计算机专家慈云桂院士,当时虽年逾花甲,但难凉热血,当即立下军令状:“宁可少活几年,也要把银河机拿下来!”五年时间,吃在工厂、睡在机房,当时加班费一晚上两毛钱,慈云桂和同事们却没有一个人来领,为的就是省下每一分钱,用在零件、设备的生产上,尽快造出中国的巨型机。
正是在一代代中国计算机人不断的付出下,如今中国不仅解决了超级计算机的卡脖子问题,还让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位居世界一流,从2010年至2018年期间,由中国研发的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连续数年位居世界超算排行榜第一名,在2017年,排行榜上更是出现冠军与亚军分别被中国超算所占据的景象,在超算技术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后,中国目前还在努力实现新的技术突破,目前中国研发的超级计算机以及九章量子超级计算机,都分别代表了未来的超算技术。目前全世界有近45%的超级计算机,都是由中国生产的,在技术跟所占份额逐创新高的情况下,中国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世界超算中心。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法
(1)翻转课堂法。通过职教云和思科网络学院云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翻转课堂,进一步延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游戏教学法。通过思科进制转化小游戏提高学生兴趣,帮忙学习通过游戏的形式学习知识,寓教于乐。
(3)演示法。教师播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