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教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雨的四季》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春雨的美丽、娇媚;夏雨的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端庄而沉思;冬雨的自然而平静。作者通过细致描写雨的景象、雨的音响、雨的气息,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写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不仅展现了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形象,更传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这篇文章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对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花苞”“静谧”“高邈”“莅临”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文中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四季雨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描写四季雨的不同特点的语句,感受雨的美。
例如,文中描写春雨“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通过对树、树枝、叶子、花苞等景物在春雨滋润下的状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春雨的美丽、娇媚。这部分内容是理解春雨特点的关键,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描写雨。
像描写夏雨时“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里从夏雨的突然降临(视觉)、雨点的大小(视觉)、身体对雨的感受(触觉)等多方面进行描写,将夏雨热烈而粗犷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描写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在描写雨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并理解这种情感与自然、生命的联系。
作者笔下的雨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他对生命与自然热爱的载体。例如在描写秋雨时“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这里秋雨仿佛是一位经历了生活的母亲,既有端庄的一面,又能引发人们的沉思,作者将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秋雨的描写中,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内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自然之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对自然有一定的感知,但如何从文学作品中深入地感受自然之美,并将这种美感内化为自己的审美情趣,是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的。例如,学生可能只是直观地感受到雨的不同形态,但要从文中的描写中体会到雨背后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并由此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这是一个逐步引导和深化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在分析四季雨的特点时,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描写不同季节雨的段落,加深对雨的特点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讲解春雨的段落时,可以播放轻柔的音乐,同时展示春雨滋润下的美丽景色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春雨之中,更直观地感受春雨的美丽、娇媚。
3.讨论法:针对文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如四季雨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拓宽思维,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提出“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表现夏雨的热烈而粗犷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4.批注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批注,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在分析“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