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这篇课文通过回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无私。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思念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例如文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小心翼翼的关爱,她既想让儿子发泄情绪,又心疼儿子的痛苦,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简单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亲情的歌颂,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瘫痪”“憔悴”“诀别”等词语,以及“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等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亲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感悟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深沉与无私。例如在文中母亲多次鼓励儿子去北海看菊花,这背后是母亲对儿子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期待。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好好儿活”这句话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它既是母亲对儿子的鼓励,也是儿子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对生命的感悟。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思念之情与生命意义的思考之间的关系。文中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才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且这种理解促使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亲情故事中,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如语调、重音等。
2.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如让学生想象母亲在儿子瘫痪后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3.问题引导法
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讲解母亲的形象时,可以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
4.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问题,分享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小故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老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母亲,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这位母亲就是孟母,她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因为她的爱让她的孩子孟子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今天,我们也要走进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它就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教师:“大家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呢?秋天这个季节和怀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同时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教师:“现在老师来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认真听,注意老师读的字音、语调,同时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
-教师:“下面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词,如“瘫痪(tānhuàn)、憔悴(qiáocuì)、诀别(juébié)、淡雅(dànyǎ)、高洁(gāojié)”等。
-教师:“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读一下这些生字词?”如果有学生读错,教师进行纠正。
-教师:“那谁能给这些生字词中的某个词解释一下意思呢?比如‘瘫痪’。”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的含义。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双腿瘫痪后,母亲在他生命中的几件小事,以及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三)研读课文,分析母亲形象
1.教师提出问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