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这篇课文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通过描写百草园的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枯燥学习生活,展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理,同时也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百草园部分,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百草园的美景,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还有雪地捕鸟等充满趣味的活动。这些描写充满了童真童趣,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的百草园之中。而三味书屋部分,则刻画了一位严厉的寿镜吾先生以及在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如“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积累“确凿、菜畦、蟋蟀、臃肿、脑髓”等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准确、流利地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落,如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写百草园的景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2.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自由快乐与在三味书屋中的约束压抑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如对百草园中动植物描写的用词,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字,生动地表现了云雀的敏捷。
3.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封建教育制度下儿童的成长与束缚的关系。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手法,如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顺序来描绘百草园的景色,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四、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例如在描写百草园景色的段落,教师用舒缓、优美的语调范读,让学生感受百草园的生机与活力。
(二)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中的重点问题,如“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有何复杂之处”等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可以有4-6名成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三)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讲解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百草园中可能出现的动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百草园之中。
(四)比较分析法
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如对比百草园中的自由玩耍和三味书屋中的严格读书,让学生思考这种变化对作者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童年”这个词,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一提到童年,你们会想到什么呢?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还是那些充满新奇的小角落?今天,我们要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去看看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2.简单介绍鲁迅,如“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着旧中国的社会百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那里面有着他独特的童年记忆。”
3.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读音准确、语调抑扬顿挫,尤其是一些比较难读的字词,如“确凿(záo)”“宿儒(rú)”等,要读得清晰。同时,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让学生自己查阅字典或者参考课下注释。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如“哪位同学能站起来给大家读一下黑板上的这些生字词?”然后将“菜畦、皂荚树、油蛉、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珊瑚、倜傥、人声鼎沸”等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词,教师要及时纠正,并讲解其正确读音和意义。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