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画卷。文章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展开,绘春部分又分别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几个方面细致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也是学生学习写景散文写作的典范之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朗润、酝酿、卖弄、婉转、应和”等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描写优美的段落。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顺序,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描写景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例如在“春花图”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颜色鲜艳和种类繁多。通过对这样的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妙处。
2.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即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
(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的情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2.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并将之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比较分析法:将文中描写相似景物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不同描写方法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美景的视频,视频中展现了春天里的绿草如茵、繁花似锦、鸟儿欢歌、微风拂面等景象。
(2)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3)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春天是五颜六色的,有的说春天是充满生机的等等。
(4)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看看他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然后板书课题“春”。
2.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如“朗润(rùn)”“酝酿(yùnniàng)”“卖弄(nòng)”等。
(3)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5)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课程指导
(1)分析文章结构
教师提问:“同学们,读完课文后,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来写。盼春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开篇就表达了对春天的盼望之情;绘春部分(第2-7自然段),作者从多个方面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颂春部分(第8-10自然段),作者热情地赞美了春天。
(2)研读盼春部分
教师提问:“盼春部分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
学生回答:“盼望着,盼望着”。教师讲解这种反复修辞的作用,强调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3)学习绘春部分之春草图
①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春草的段落(第2自然段),然后朗读这一段。
②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春草的呢?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从春草的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长势(满是的)等方面进行描写,还通过“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描写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侧面烘托出春草的可爱和生机。
③教师让学生体会“钻”字的妙处。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里的‘钻’字能不能换成‘长’字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钻”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而“长”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二)第二课时
1.课程指导(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