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溜索》教案设计
《溜索》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溜索》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通过描写马帮借助溜索跨越怒江的故事,展现了西南地区马帮汉子们独特的生活场景和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富有地域特色,在简短的篇幅内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文中对怒江峡谷的环境描写,如“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生动地烘托出了峡谷的险峻,也为下文溜索的惊险做了铺垫。而对马帮首领和其他人物的刻画,如“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通过简单的描写就表现出了首领的沉稳和自信。这些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都是学生需要学习和体会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短句的表达效果,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马帮汉子们勇敢无畏、沉着冷静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意识。
2.体会西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例如,文中对怒江峡谷的描写“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这种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峡谷的阴森、险峻,还为马帮溜索的情节增添了紧张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描写如何烘托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是重点。
2.理解马帮汉子们的性格特点。
如马帮首领在溜索过程中的表现,“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从这个简单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首领的沉着冷静。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把握马帮汉子们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短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习运用。
文章中多使用短句,如“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这些短句简洁有力,节奏感强。学生需要理解这种短句在表现紧张氛围、突出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2.感受小说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说描绘的是西南地区马帮的生活场景,其中包含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这种地域文化特色,并能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小说的内涵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如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性格特点等。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如模拟溜索的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马帮溜索的惊险。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些特殊的交通方式,它们充满了惊险与挑战。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样一种独特的交通方式——溜索。”
2.播放一段关于溜索的视频资料(可以是纪录片中的片段),视频中展现出怒江峡谷的险峻,马帮汉子们借助溜索跨越怒江的惊险场景。
3.在播放完视频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个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能想象一下马帮汉子们在溜索时的心情吗?”
4.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城的《溜索》,看看作者笔下的溜索是怎样的一种场景。”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节奏。
2.学生自主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例如,“腮”(sāi)、“坠”(zhuì)等生字,以及“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生词。
(2)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巡视,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音错误。
3.朗读检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等。
(2)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强调。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提问:“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谁能简要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2)给学生2-3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
(3)如果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准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马帮的行程、溜索的过程、人物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概括。例如,教师可以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