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忙碌的身影第12课《辛勤的劳动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忙碌
的身影第12课辛勤的劳动者》。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
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进行
阐述。
一、教材分析
《辛勤的劳动者》是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忙碌的身影”
中的核心课程,属于“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综合学习领域。本课
以“劳动者”为主题,通过赏析古今中外描绘劳动场景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劳动者的动态、服饰、工具等细节,学习人物动态速
写、场景构图等表现技法。教材选取了米勒《拾穗者》、梵高《播种
者》等经典绘画,以及民间劳动题材剪纸、现代摄影作品等多元艺
术形式,展现不同艺术风格下劳动者的形象与精神内涵。从课程体
系来看,本课承接前单元“人物比例与动态”的知识基础,通过主题
创作深化人物造型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劳动之美,
培养人文关怀与艺术表现力,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基本的人物绘画技巧,如头部比例、简单动态
线条表现,但在复杂场景构图、人物动态精准捕捉及情感表达上仍
有不足。他们对“劳动者”主题有一定生活认知,却缺乏从艺术视角
观察与表现的经验,易陷入程式化、概念化的创作误区。此外,学
生对传统绘画、民间艺术等形式兴趣不足,更倾向于现代流行文
化。因此,教学中需结合贴近生活的案例,通过多元艺术形式激发
兴趣,以任务驱动、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突破创作难点,提升艺术表
现与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不同艺术形式中劳动者的形象特征,分析作品中动
态、构图、色彩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2.掌握人物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线条表现劳动者的肢体
动作与神态,完成一幅以“辛勤的劳动者”为主题的绘画或速写作
品。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赏析经典艺术作品中劳动者的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理解劳动主
题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学习人物动态速写技巧,掌握用线条表现人物动作的流畅性与节
奏感。
(二)教学难点
1.在创作中准确捕捉劳动者的动态特征,并通过构图、线条、色彩
传递人物精神内涵。
2.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创作具有个性与情感的劳动场景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视频展示:播放一段剪辑视频,包含清晨环卫工人清扫街道、建
筑工人高空作业、农民田间劳作、医护人员抢救病人等不同职业劳
动者的真实工作场景,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
2.提问互动“视频中的劳动者在做什么?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
你身边还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感
受。
3.揭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发言,点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引出课
题《辛勤的劳动者》,强调艺术作品中劳动者形象的独特魅力与精神
价值。
(二)新知探究
1.艺术作品赏析
经典绘画赏析:展示米勒《拾穗者》,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三位农妇
的动态(弯腰拾穗、侧身眺望)、服饰纹理及背景色调,提问“画
家如何通过人物姿态表现劳动的艰辛?画面色彩传递了怎样的情
感?”结合画家生平,讲解现实主义绘画对劳动人民的关注。
多元形式对比:对比梵高《播种者》的表现主义风格(夸张的动
态、浓烈的色彩)、中国传统剪纸《春耕图》的装饰性线条、现代摄
影作品《工地晨曦》的纪实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艺术形式的
特点与表达效果。
2.技法讲解
动态分析:通过动态线示范(如用单线勾勒人物脊柱、四肢运动轨
迹),讲解如何简化复杂动作,抓住“重心偏移”“关节弯曲”等关键特
征。
线条表现:展示不同线条(流畅曲线、顿挫直线)在表现肌肉张
力、衣物褶皱中的应用,强调线条疏密与虚实对比(如近实远虚、
主要人物线条加粗)。
(三)实践创作
1.任务布置:学生选择一位熟悉的劳动者(如父母、老师、快递员
等),运用速写或绘画形式表现其工作场景。要求
突出人物动态与表情;
合理安排构图,添加环境细节;
尝试用线条或色彩传递情感。
2.分层指导
基础层:提供动态参考图,指导学生临摹并添加简单场景。
进阶层: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真实动态,自主设计构图,尝试运
用明暗或色彩增强表现力。
3.教师巡导:巡回观察学生创作过程,针对动态比例失调、构图松
散等问题进行个别示范;对创意突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