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2课《辛勤的劳动者》说课稿 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13.7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2.53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五单元忙碌的身影第12课《辛勤的劳动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忙碌的身影第12课辛勤的劳动者》。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辛勤的劳动者》是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忙碌的身影”中的核心课程,属于“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综合学习领域。本课以“劳动者”为主题,通过赏析古今中外描绘劳动场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劳动者的动态、服饰、工具等细节,学习人物动态速写、场景构图等表现技法。教材选取了米勒《拾穗者》、梵高《播种者》等经典绘画,以及民间劳动题材剪纸、现代摄影作品等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不同艺术风格下劳动者的形象与精神内涵。从课程体系来看,本课承接前单元“人物比例与动态”的知识基础,通过主题创作深化人物造型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劳动之美,培养人文关怀与艺术表现力,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基本的人物绘画技巧,如头部比例、简单动态线条表现,但在复杂场景构图、人物动态精准捕捉及情感表达上仍有不足。他们对“劳动者”主题有一定生活认知,却缺乏从艺术视角观察与表现的经验,易陷入程式化、概念化的创作误区。此外,学生对传统绘画、民间艺术等形式兴趣不足,更倾向于现代流行文化。因此,教学中需结合贴近生活的案例,通过多元艺术形式激发兴趣,以任务驱动、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突破创作难点,提升艺术表现与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不同艺术形式中劳动者的形象特征,分析作品中动态、构图、色彩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2.?掌握人物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线条表现劳动者的肢体动作与神态,完成一幅以“辛勤的劳动者”为主题的绘画或速写作品。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赏析经典艺术作品中劳动者的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理解劳动主题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学习人物动态速写技巧,掌握用线条表现人物动作的流畅性与节奏感。

(二)教学难点

1.?在创作中准确捕捉劳动者的动态特征,并通过构图、线条、色彩传递人物精神内涵。

2.?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创作具有个性与情感的劳动场景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视频展示:播放一段剪辑视频,包含清晨环卫工人清扫街道、建筑工人高空作业、农民田间劳作、医护人员抢救病人等不同职业劳动者的真实工作场景,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

2.?提问互动:“视频中的劳动者在做什么?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你身边还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感受。

3.?揭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发言,点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引出课题《辛勤的劳动者》,强调艺术作品中劳动者形象的独特魅力与精神价值。

(二)新知探究

1.?艺术作品赏析

经典绘画赏析:展示米勒《拾穗者》,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三位农妇的动态(弯腰拾穗、侧身眺望)、服饰纹理及背景色调,提问:“画家如何通过人物姿态表现劳动的艰辛?画面色彩传递了怎样的情感?”结合画家生平,讲解现实主义绘画对劳动人民的关注。

多元形式对比:对比梵高《播种者》的表现主义风格(夸张的动态、浓烈的色彩)、中国传统剪纸《春耕图》的装饰性线条、现代摄影作品《工地晨曦》的纪实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与表达效果。

2.?技法讲解

动态分析:通过动态线示范(如用单线勾勒人物脊柱、四肢运动轨迹),讲解如何简化复杂动作,抓住“重心偏移”“关节弯曲”等关键特征。

线条表现:展示不同线条(流畅曲线、顿挫直线)在表现肌肉张力、衣物褶皱中的应用,强调线条疏密与虚实对比(如近实远虚、主要人物线条加粗)。

(三)实践创作

1.?任务布置:学生选择一位熟悉的劳动者(如父母、老师、快递员等),运用速写或绘画形式表现其工作场景。要求:

突出人物动态与表情;

合理安排构图,添加环境细节;

尝试用线条或色彩传递情感。

2.?分层指导:

基础层:提供动态参考图,指导学生临摹并添加简单场景。

进阶层: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真实动态,自主设计构图,尝试运用明暗或色彩增强表现力。

3.?教师巡导:巡回观察学生创作过程,针对动态比例失调、构图松散等问题进行个别示范;对创意突出的作品及时鼓励并展示,引导学生互相学习。

(四)展示评价

1.?作品展示:学生将作品贴至教室“劳动者画廊”,或通过希沃投屏展示创作过程草图与完成稿。

2.?多元评价:

学生自评:介绍创作思路(如选择的劳动者职业、想要表达的情感)与遇到的困难。

互评交流:从动态表现、构图创意、情感传递等方面互评,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如果______会更好”的句式表达建议。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与创新,重点表扬动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