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首都职业院校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立足服务发展,推动国家战略与人民幸福同向而行
首都职业院校要把握发展重点,一方面,要紧密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立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行业引导和区域布局,在服务高精尖产业上找出路、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找突破、在“两业融合”上找机遇,通过高水平产教融合,服务好“一区两带多组团\的区域布局,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夯实“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根基;另一方面,要把握本质要义,主动服务首都市民“七有”“五性”需求,关爱“生命健康”,呼应“民生热点”,照料好“老老人”与“小小孩”,主动服务基层社区,主动对接特大城市运行安全,服务城市基础设施运维保障,全力推动城市运行、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教育等领域示范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推动学生品德和专业技能同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1]新时代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巩固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职教方案。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把“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党建及教学行政工作规划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师德考核委员会、教材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等重要抓手,构建党建引领大思政育人格局;另一方面,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要立足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知识、技能,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训练,通过跨专业结构化教师团队,重构个性化学习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初阶通用、中阶互选、高阶互认的课程体系,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实习项目,拓展专业办学空间,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使命。
提升培养质量,推动人尽其才与社会需要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2国家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而人才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则是衡量职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对此,职业教育既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优化办学资源、调整专业布局、完善培养制度,从而实现培养的学生能够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一方面,首都职业院校应当立足首都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双主体育人、双导师队伍、学生双身份、校企双基地同步而行,校企共同建设行业标准、共同承担培养成本齐头并进,“嫁接”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政策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首都职业院校应当立足服务面向,融合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项法定职责,贯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促进学生学历能力双提升,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规范有序与探索示范双管齐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3]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教育系统整体和内部要素之间远近的关系。首都职业教育既要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又要立足首都发展需要,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中激发发展活力,形成院校自身卓越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首都职业院校要立足首都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校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维护首都高校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首都职业院校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让广大教师潜心育人,让广大学生追逐梦想。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入学即入职、工学结合”试点,探索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等做法,从社保缴纳上重点突破,立志解决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机制问题。
主动承担使命,推动本土办学与国际交流齐头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4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我们党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办好职业教育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也要学习世界教育强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经验。一方面,要遵循职业教育学科内在发展逻辑,探索特色突出、结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