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变奏助推“微写作”升格
【摘要】近年来,“微写作”以其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的特点,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上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核心素养,探索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微写作”的四种活动策略:“改”“辨”“借”“赏”,旨在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微写作”实践中落地生根,将语言运用与思维、审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微写作”升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微写作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的。用文字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属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而要使习作观点鲜明且逻辑合理,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是习作还是“微写作”,都是追求美的,对美的认识则体现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文以载道,“微写作”虽然微小,也必然有其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味。
“微写作”贴近学生的现实学习与生活,有利于学生随时“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微写作”近几年在小学阶段的运用逐渐增多,具体形式有微日记、小练笔、微作文等,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开展“微写作”,如何实现“微写作”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紧密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小学语文“微写作”的现状研究
(一)语文教材的角度
教材是开展“微写作”实践最好的例子,统编版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每一单元都有习作,这些习作都紧扣单元要素。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小练笔,如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课后的仿写句子;三年级下册《荷花》课后习题中的仿照样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这类小练笔和教材设置的习作单元等一系列练习彼此有机配合,共同架构了一个旨在培养、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网络。
(二)语文课改的角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应基于学生自主写作的特点及需要为之创设有益条件和尽量广阔的空间,弱化相关束缚,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也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其中“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对“微写作”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微写作”,二是要对学生的“微写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语文教师的角度
从检索的有关小学语文“微写作”的文献来看,教师普遍认为语文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应该充分发掘并且利用好语文教材的资源,为开展“微写作”提供条件。然而,能够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或者亲自“下水”进行“微写作”的小学语文教师又有多少呢?
现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微写作”实践大多还是以语文教师讲授技巧为主。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地引导学生堆砌辞藻,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受到禁锢。针对这样的现状,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学观念,由“牵”到“放”,亲自“下水”,率先垂范,发挥示范作用。教师可为课堂的“微写作”开展引入接地气的素材,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生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二、四重助力,助推“微写作”升格
新课标指出,所谓核心素养,即学生主动且深度地介入语文实践活动,其间积极创设特定语言情境所对外呈现的,不仅是对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对语言、思辨及创造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微写作”是积极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新举措,是用一种整合的思维重新审视语文教科书。教师应使用多元评价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思维,同时注重文章的立意,引领思维的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学写结合,在比较鉴赏、分层赏析中感受文本内容的独特之美;借助多种语言形式,实现文化的理解,并融入实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四重支架助力,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微写作”过程中落地生根,助推“微写作”提质增效。
(一)指向语言感受与运用的“改”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微”的概念,以微见著,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写作状态。在“微写作”教学活动中,采用课文改写的形式,关注遣词造句,形成个体语言,最终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美妙境界。以古诗为例,教师让学生将讲故事改为写故事或现代诗,带着学生乘着诗的翅膀,感受语言文字。
对于小学生而言,改写古诗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内化,更是对古诗内容的回味与把玩。这种入情入境的方式,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与记忆,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在丰富他们想象力的同时,又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谓趣味多多!
如在开展五年级下册课文《稚子弄冰》的“微写作”实践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对古诗的大意有了初步了解,学生通过朗读全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随后,学生在全诗中找出对于“稚子”的动作描写,体会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为古诗增加一些细节,让原诗更易理解和记忆,让“小故事”更有文学色彩。(附学生作品)
寒冬的早晨,孩子们按之前的约定,三三两两地跑到雪地上,来到前一天藏冰的地方,围成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