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文学批判的先导
一、“文体”与现代文学批判的发端主要批判论著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
〔1923〕《屈原争论》〔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德》〔1922〕《情圣杜甫》〔1922〕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体。19世纪90年月,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派人士在
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制造了一种“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根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表达了“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文体”为“时务体”、“民体”。
这种文体效劳于改进运动,一时风行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梁启超文学批判的文体特征
1、政论特征《陶渊明》
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表达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3、笔锋常带感情
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判体系
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判论其次,尝试了文学批判和争论的方法
文学批判理论
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
对文学的本质进展了思考〔革文学批判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
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
2、审美独立
其次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究审美批判理论
3、境地说:《人间词话》〔1908〕
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判体系建构的奉献
首先,他的文学争论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争论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赐予了更多关注
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的文学批判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
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判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判
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判进展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判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判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判的现代性转化
其次章《青年》批判家
第一节“五四”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判的建构古典——现代;高雅——世俗;贵族——社会
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判语言的重建
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文化运动的首领之一。
胡适在中国文化转型和文明重建中所作出的选择:主见:
1、主见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文学改进刍议》〔1917年〕
2、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把语言作为文学革命的首要问题
民族思维方式的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
文学的国语:要求民族语言向着审美的方向进展
通过语言的变革让国民懂得美和审美,将思想的启蒙延长至审美的启蒙,并与思想启蒙构成互补局面
语言对文学批判文体的建设性意义:
第一,语言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手段,而且是人类存在的家园、生存的根底,是文学的自身目的。
语言叙事、抒情功能——思想文化功能其次、语言是艺术思维的符号形式
胡适《谈诗》1921
第三,白话文的运用,从根本上转变了批判家的角色位置二、文白之争与现代批判语言的大裂变
林纾《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学衡派〔吴宓、胡先骕、梅光迪〕
甲寅派〔章士钊〕
理论根底是强调文学的秩序和学术标准误会:语言文字争论背后的思想启蒙倾向现代文学批判语言的根本特征:
1、批判语言必需富有激情,甚至不惜以非标准化语言的冒险去冲垮复古主义言论
2、语言的规律、实证特征,引导人们去理性的对待一切,把理性当做分析归纳的工具三、批判意识确实立与文学批判的现代性突进
1、批判意识确实立
1919年1月《潮》创刊号开拓“评论”栏目
〔文学批判、社会批判、闻批判〕“评坛”〔文学批判〕
1921年《小说月报》:《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沈雁冰〕——“创作”栏目
1922年6月《小说月报》开拓“创作批判”栏目,制造社《制造季刊》辟“评论”栏目
2、现代文学批判的独立品德
第一,从文学批判的根本特征来看,批判家们比较留意文学批判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其次,从文学批判的类型来看,由于文学批判主要脱胎于散文文体和文化批判一类,所以
它往往不受文体形式的限制,可以在散文和政论文的任何一种文类中表现出自己的文学观点,例如论文、序跋、书信、日记、随笔、杂文等,都能成为文学批判的不同文体样式。
第三,从文学批判内部构造以及文体特征来看,“五四”批判家对文学批判做出了的厘定和要求。
四、西方文学批判方法的渗入批判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