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猪八戒的语言特点.docx
文件大小:15.9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3.31千字
文档摘要

如果把目光聚焦在西游记中的八戒尤其是那具有风味的语言,你就会发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吸引力也决不输于大师兄孙悟空;同时你也会在他那生动、诙谐、甚至于饶舌的对话中发现,这里的猪八戒又何曾是一个农民。他的语言如果从表面看来确有明显的农民经历,也有些农民的经验。如在高老庄为悟空收服前时曾自报家门道:“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等等。也有在过通天河时的让唐僧横担锡杖和草裹马腿的被称为是农民经验的东西。如果通过这些语言以及他的武器——钉耙就十分肯定的说猪八戒是个农民,那么未免太失之于浅薄了。如果我们把《西游记》中的那些具有猪八戒物色的语言进行整理,就不难发现猪八戒的非农民的另一面:

〈1〉多少有些市井无赖的性格。

为了美色所诱,猪八戒对他的“丈母娘”说道:“他又不是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我。”并以“和尚是色中饿鬼”;这样的理由为自己的大胆追求进行开脱,而且面对众女色,再他“那个没个三房四妾?就在多几个你女婿我也笑纳了。”(23回)并且在没有人同意招他入门的情况下对他的所谓的准丈母娘也动了心思,如果读过《金瓶梅》和《水浒传》或者明代其它的带有市民气息的小说,相信你会找到不少类似的场景。其实这样近乎无赖的语言在猪八戒的语录言中并不少见。又如瞧瞧猪八戒的骂街:“我把你这血皮胀的遭瘟,你怎敢变成你祖宗的模样”。或如更多的诸如什么“猴儿了断,马温断根”的那一幅嘴脸。这样的性格可以用他“我们是扯谎架桥哄人的大王”,用以概括。(47回)把这些语言和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猪八戒并非在文中是以农民形象被塑造的。

〈2〉具有市民无聊帮闲角色特征。

如果把眼界放的宽些,猪八戒相当部分虽具有民俗风格,但又无聊帮闲特征的语言和西门庆周围的那一群浮浪子弟,帮闲文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具体表现在猪八戒的多嘴和饶舌,在这个方面猪八戒的形象带有其发展和形成的轨迹。我们知道《西游记》并非是吴承恩一人所为,而是在中国民间和文人长时间孕育的结果。“猪八戒这一角色犹如戏曲中的丑角,他的形象塑造显然受了元明以来戏曲传统的影响。”与其说猪八戒是和唐僧、悟空和沙僧一起上西天取经的得力干将,倒不如说是作者在行文中汲取了我国早期戏剧的优点,特意在文中安排的一个供人调侃的对象,来调节活跃文中的气氛,用这样的一个具有多方面缺点的形象来供读者消遣娱乐。这里的猪八戒根本就与中国古代持工戒修行的僧人有这本质上的区别,把这个和普通凡人放在一起更有凡心的家伙放在这三个人当中,作者力图表现的是一种喜剧效果。所以在《西游记》的猪八戒以其刚脱离“农民”身份的市井之徒形象,用他那特有的“油滑”语言在文中“插科打诨”来达到一种漫画式的效果。同时,《西游记》的语言充满机智、俏皮和幽默,自然是吸收了包括民间说书在内的市井曲艺的语言特色的结果,这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喜剧风格。

〈3〉游民性格中的一面。猪八戒除上有一些市井无赖气息和无聊帮闲的角色特征外也并不少江湖游侠的气息。在第三十七回中,八戒发牢骚道:“当时我做好汉,专一吃人度日,受用腥膻,其实也快活。”活脱脱一幅占山为王的气派。至于到了八十二回在对待金毛精神更见他的专业性如“才子在他肚里轮起拳来,送他一个满肚红,扒开肚皮钻出来,却不了账?”从猪八戒的自述中也略可以得知他也是有过“占山为王”的经历的,也曾肥腻腻的吃人过活,只不过是在小说的加工过程中这一部分开始淡化了。这种游民习气在小说中虽屡有反映,在他的行为中,语言中并不难发现。

四、如何看待猪八戒身上的缺点

大家都在谈猪八戒身上的缺点,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是如果对于猪八戒的所谓的缺点进行社会意义上的分析就会发现,很多的时候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

1、先说猪八戒的贪财。不要忘记猪八戒所出生的年代虽然在明朝以前,但是定型却在明之季世。在这个时候,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重商主义的浓厚传统已是深入到社会阶层的心目中。商品经济同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资产阶级萌芽已经长成了一棵大树,对于财富的追求人们已不再羞羞答答,欲说还休,而是可以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意愿。这一点在同时间的“三言”“二拍”集子中就不乏这样的形象,传统的“重本抑末,无商不奸“那种小农社会典型的意识形态已开始逐渐瓦解。尽管这个过程在短的时期内不可能彻底完成,但在江浙这种商品经济发达的市场中。这种跟不上时代的过时看法已被在一定程度上

否定。尽管官府采取的政策还不利于商业,但由于此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初阶段,对于财富的追求,对于金钱的欲望,并不为本时代的人所忌讳。猪八戒经过漫长的历史孕肓之后,到了这时候才以今天戏剧舞台上的形象出现。

2、再说猪八戒的好色。这一点是众多的人们最见不得“老猪”的地方,在小说中也是被人嘲笑最多的地方,实际上如果了解了当时明代的社会风气之后,也就不见得是多么见不得光。在宋明理学的长期压抑之后随着市民阶层的渐逐兴起,对于“人欲”的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