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诗词大会”通用题库及答案【名师系列】.docx
文件大小:23.8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2.45千字
文档摘要

“诗词大会”通用题库及答案【名师系列】

一、诗词作者对应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作者是谁?

答案:陶渊明。

解析:此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该诗体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作者是哪位诗人?

答案:王勃。

解析:这句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谁的诗句?

答案:杜甫。

解析:此诗为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宏大之美的追求以及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作者是?

答案:王维。

解析:这句诗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谁写的?

答案:杜牧。

解析:该句出自杜牧的《泊秦淮》,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

二、诗词名句填空题

1.(),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

解析: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追求理想的信念。

2.(),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沉舟侧畔千帆过。

解析: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3.但愿人长久,()。

答案:千里共婵娟。

解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4.(),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案:夜阑卧听风吹雨。

解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体现了诗人虽年迈体弱但仍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

5.(),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表面是说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实则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诗词理解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C。

解析:A选项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西湖六月夏天荷花盛开的景色;B选项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以春花喻冬雪;C选项出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绘了早春细雨滋润下小草刚刚发芽的景色;D选项出自杜牧的《山行》,写的是秋天枫叶红似二月花的美景。

2.以下哪首诗是送别诗?()

A.《静夜思》

B.《送元二使安西》

C.《望庐山瀑布》

D.《登鹳雀楼》

答案:B。

解析:A选项《静夜思》是李白的思乡诗;B选项《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是送别诗;C选项《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描绘庐山瀑布壮丽景色的写景诗;D选项《登鹳雀楼》是王之涣通过描写登楼所见景色,表达积极向上精神的哲理诗。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偶

答案:D。

解析:诗句中“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4.下列诗句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答案:D。

解析:A选项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B选项出自于谦的《石灰吟》,体现的是诗人的高尚气节;C选项出自王冕的《墨梅》,表达了诗人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D选项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少壮不努力”的下一句是()

A.黄河入海流

B.处处闻啼鸟

C.老大徒伤悲

D.更上一层楼

答案:C。

解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汉乐府《长歌行》,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奋斗。

四、诗词拓展问答题

1.请说出两句含有“月”的诗词,并说明作者和出处。

答案:示例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作者欧阳修,出自《生查子·元夕》。这句诗描绘了元宵夜情侣们相约的美好场景。示例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作者李白,出自《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月夜独自饮酒的孤独情景。

2.以“春”为主题,简要分析贺知章《咏柳》和孟浩然《春晓》在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咏柳》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将柳树比作碧玉,把柳条比作绿丝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