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从军事防御到电商兴县的传
奇》
肃宁县地名考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肃宁县地处河北省沧州市西北部,位于北纬38°16′—38°32′,东经115°42′—116°02′,总面积
5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万余人,是连接京津冀与雄安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地势平
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29毫米,无霜期约180天。
历史上,肃宁地域自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置武垣县,治所在今县城东南7.8公里处的武垣
596622
城遗址。隋开皇十六年(年)武垣县改称河间县,唐武德五年(年)复置武垣县,贞
6279861005
观元年(年)并入河间县。宋雍熙三年(年)置平虏砦,景德二年(年)改称
肃宁城,金初(1156年)正式置肃宁县,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曾废县为镇,明代复置,
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民国时期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62年恢复肃宁县建制,隶属沧州
市至今。
0.5
武垣城遗址作为西汉至隋代县治所在地,分内、外两城,内城边长公里,现存城墙残高
3-5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肃宁作为区域性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
二、地名由来与文化内涵
“肃宁”之名始于宋代,取“肃靖安宁”之意,源于宋辽对峙时期的军事防御需求。北宋雍熙三
9861005“”
年(年)设平虏砦,景德二年(年)改称肃宁城,寓平息边患、安定地方之志。
金代正式置县时沿用此名,体现了中原王朝对北方边疆的治理理念。
武垣县名则与军事防御密切相关。战国时期,燕国在此筑武垣邑,“武”象征军事壁垒,“垣”指
城墙,其遗址现存于肃宁县城东南,印证了此地作为古代边防要塞的历史。此外,肃宁别称
“状元之城”,历史上曾出过元代文状元魏元礼、清代武状元哈攀龙和末科状元刘春霖,文化底
蕴深厚。
三、文化传说与历史印记
1.武垣城的兴衰传奇武垣城作为西汉至隋代的县治,曾是华北平原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传
说东汉末年,黄巾军首领张角曾在此屯兵,留下“张角寨”遗址。唐代诗人刘长卿途经此
地,写下武垣城外草萋萋,云暗苍梧路欲迷的诗句,描绘了古城的沧桑变迁。“”
1
2.肃宁解放的红色记忆1944年10月1日,肃宁全境解放,成为冀中平原第一个解放的县。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冀中军区根据地,吕正操、杨成武等将领在此指挥战斗,留下了“地
道战”“地雷战”等英勇事迹。肃宁烈士陵园安葬着2000余名革命烈士,成为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
3.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肃宁武术戏起源于清初,以真刀真枪的武打表演为特色,代表剧目
《燕青打擂》《三打祝家庄》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虎断门枪作为市级非遗,其
“枪出如龙,势断如虎”的技法传承千年,2022年入选沧州市优秀非遗短视频展播。此外,
桥城铺村的捞纸技艺传承600余年,采用古法制作的麦秸纸曾用于印刷《冀中导报》,
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遗。
四、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变迁
历史上,肃宁地处古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古白洋淀水域曾延伸至此。《水经注》记载,
古滹沱河、泒水在此交汇,形成九河下梢的水网格局。宋代为防御辽国,人工开凿水上长“”“
城”,将白洋淀与周边湖泊连通,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行政区划方面,肃宁历经多次调整:西汉属涿郡,隋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宋属河间府,元属
中书省,明属京师河间府,清属直隶省。1958年曾并入河间县,1962年恢复建制,形成现辖
6镇3乡的格局。
五、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
肃宁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五大文化板块:
?状元文化:以魏元礼、哈攀龙、刘春霖三位状元为代表,体现科举文化的辉煌。
?红色文化:冀中平原首个解放县,留下丰富的革命遗迹和英雄事迹。
?非遗文化:武术戏、五虎断门枪、捞纸技艺、京绣戏服制作等多项非遗项目。
?民俗文化:春节花会、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