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伐秦:列国如何各怀鬼胎?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接着讲《战国策》。上一讲最后,我们说到前318年,发生了声势浩大
的合纵攻秦,东方的诸侯国几乎都参与进来了,关中地区还有义渠戎响
应。当时秦国真是仿佛面对铺天盖地的攻势,那么秦国应对得过来吗?
答案是,秦国赢得很轻松。
七年,乐池相秦。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
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史记·秦
本纪》)
是秦兵强横无敌,已经达到了破坏平衡的地步,超过山东列国的总和了
吗?当然并没有。如果真是这样,这时候秦就可以准备统一了,用不着
等到一百年后秦始皇出马了。
秦国的优势
那具体是怎么个情况呢?
先决条件确实是,秦国有巨大的防御优势。
这就要说到函谷关的问题了。
你中学里应该背过贾谊的《过秦论》,一上来就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这说的就是函谷关的防御优势。后面说天下诸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
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句里
的“关”,也说的就是函谷关。
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咱们讲《左传》时已经讲过,关中盆地和洛阳
盆地之间,有一条非常艰险的道路,叫崤函谷道,可以说,这条路是沟
通西安和洛阳两大古都的生命线。春秋时代,这条道路是被晋国控制的,
秦穆公曾经冒险派兵想通过这条道路,结果回来时遭遇了晋国军队的伏
击,秦军将士惨遭屠杀,这就是著名的崤之战。
可以想象,这之后这条路对秦国来说,既是血泪记忆,又是通往富庶繁
荣的东方世界的希望之路。一代代秦国人,都不免对这条路念兹在兹。
不过春秋时代,秦国不是晋国对手,也就是只能想想,吞口水。
但是三家分晋之后,大家都“在德不在险”,放松了对这条道路的控制,
这条路就慢慢落入了秦国手里。然后秦国就在崤函谷道的东端,位于河
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的地方,修建了一道雄关,也就是秦函谷
关。
插播一句,后来到汉武帝时代,把函谷关往东迁了大概150公里,到了
洛阳新安,那个纯粹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考虑的,东迁后的函谷关没
什么军事价值。
东汉以后的政权,往往更重视潼关,潼关在崤函谷道的西端,就是说,
函谷关和潼关的关系,是一个崤函谷道东端,一个在崤函谷道西端。对
于关中地区来说,潼关是纯防御性的,函谷关则是进可攻退可守。战国
时的秦国显然是一个攻击型的政权,所以选择是建设函谷关。
秦函谷关和汉函谷关,函谷关和潼关,大致是这么个关系。我们现在讲
战国,只需要关注秦函谷关,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还有个
生动的说法,叫“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就是搓个泥丸子,往函谷关
前一丢,交通堵塞了,就把道路给封死了。
函谷关的防御效果当然不可能像这些文学形容说得那么夸张,但进攻方
的大军很难摆布开,秦国的国防,天然拥有巨大的地理优势,这是肯
定的。
各怀鬼胎的诸侯国
再看发起进攻的这边,多国部队协同作战,从来都是个大麻烦。何况进
攻秦国的这些诸侯国,当时列国各怀鬼胎。
咱们一个一个看。
最想打秦国的,是魏国。因为魏国的合纵派,刚刚挫败了国内连横派的
政敌,很需要证明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
这一年也是魏襄王元年,魏襄王刚刚即位,还被我们的孟老夫子开嘲讽:
“望之不似人君,”远远看着,就不像个做君主的,没有君主的气场;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一看,他都不知道啥叫害怕。简单说,远
看街溜子,近看二愣子。
魏襄王他爹魏惠王在位五十多年,魏襄王本来又不是太子,他的压力是
很大的,发动一场战争证明我可以,魏襄王的冲动比较强烈,也就是为
了证明自己并非“不似人君”,他就越发“不知所畏”了。
隔壁韩国也比较积极。我在文稿区放了一张苍天熊猫老师画的公元前4
世纪中叶的列国形势图:
这张图特别直观,魏国疆域分为东西两部分,韩国夹在两部分中间。这
是这次五国攻秦前大约三十来年的情况,这三十年来魏国被秦国打得最
惨,西边的土地基本都落入秦国之手了,也就是说,接下来秦国的重点
不再是魏国了,要换成韩国了。
所以韩国确实觉得,如果能把秦国打败,那是最好的。但韩国确实心里
没底,因为他最弱,这些年来魏国、楚国把它欺负得也不轻。《战国策》
里有些韩国人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读来真是让人蛮感慨的。
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韩策三》)
韩国人说,孪生子长得很像,只有妈妈才能分辨;利益和灾害就像孪生
子,只有智者才能分辨。他把利益和灾难比作双胞胎,看起来很像。多
年来一直要选边站,实在太难了。这句格言,就是这种痛苦的反映。
再比如:
今天下散而事秦,则韩最轻矣;天下合而离秦,则韩最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