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推进科学长周期饲养项目的开展
【摘要】科学长周期饲养活动是一项围绕主题开展的一段较长时间的综合性、长程性的学习活动。作为一所蚕桑文化特色学校,溧阳市文化小学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养昆虫”单元为基础,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全校性的春季养蚕活动,并且开设多样化的蚕桑主题课程,深度发掘长周期养蚕活动效能与育人价值。聚焦优化作业设计,避免长周期饲养活动的布置和实施的盲目性、随意性、功利性,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长程作业的统整设计,制订作业目标层级,加强作业指导,在提高作业质量的同时,促进长周期饲养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断丰富和深化校园养蚕活动。
【关键词】作业设计长周期饲养活动校园养蚕
“双减”政策的实施,以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再一次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教师如何把握新课改的理念、贯彻落实素养本位的课堂变得迫在眉睫,而作业的优化设计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科学长周期饲养作业与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长周期饲养活动目标存在盲目性
科学课中围绕动植物方面的教学内容常常涉及一些长时间的种植、饲养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教师可能将这一实践活动变成了纸上谈兵,或者随意布置,而对种植、饲养任务的目标、意义缺乏思考,如学生有没有饲养?养得怎么样?在饲养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具体的指导?教师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二)长周期饲养活动实施存在随意性
由于此项作业布置的目标缺失,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常常导致以下现象发生:学生责任心缺失,导致蚕宝宝养了没几天就都死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往往由爷爷奶奶或父母代为饲养;学生的目标性模糊,有的学生只是把蚕宝宝当作宠物一般逗乐等。饲养过程的随意性导致了很多学生并没有连续性地对蚕的一生进行科学的观察与记录,也很难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与相应的价值认同。
(三)长周期饲养活动评价存在功利性
由于中间环节缺乏监管、指导,作业的真实性以及科学性都有待考证,为了使长周期饲养活动能够真实地落地,教师可以从儿童立场出发,通过优质的作业设计,来更好地督促、指导学生长周期饲养活动目标的达成。
二、科学长周期饲养作业实践策略
(一)明确理念,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要求
布鲁姆认知领域“六层次”学习目标依次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新。其中前三项指向学生低阶思维发展,后三项为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养蚕长周期饲养活动的作业优化设计,从而在活动中实现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协同发展。
而本次长周期饲养活动作业设计是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养昆虫”单元的基础上设计的,本单元共由三课组成,分别为“庞大的家族”“养昆虫”“探究昆虫的奥秘”。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知道昆虫一生的变化。
(3)能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次作业设计是以苏教版科学教学单元为基础,结合学校的特色蚕桑课程重新制订了此次长周期饲养活动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单元学习目标为指引,分阶段实施,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目标,优化作业类型,见表1。
(二)整体优化,把握长周期饲养作业的分类设计
此次针对养蚕这一长周期饲养活动,教师可以在把握教材学业质量要求的基础上,链接课内外资源,发挥校园特色优势与家校社的协同作用,对学生课内外的作业作全盘设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自我优势,设计多样化的展示类作业。以丰富的作业形式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来满足学生在长周期饲养活动的需求,也为长周期饲养活动切实有效的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实操策略,推动长周期饲养作业的进阶发展
1.“白板化”作业设计精准定位学情
如在蚕宝宝幼虫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课前教师可以布置“白板式”作业来调查学生的学情,如“请你画一画你观察到的蚕宝宝,可以图文结合”;在经历饲养的一段过程之后,学生是否对蚕宝宝的身体结构有所了解,教师可以设计课前调查作业,聚焦学生观察的聚焦点与盲区,为后面学生的观察活动设计找准落脚点。白板式的作业设计因为少了更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能够充分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也为教师后续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学情参考。
通过前置的“白板式”作业使得学生的前概念凸显外化,这种外化可以清晰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目前的观察水平及结果,也为学生后续反思与改进已有概念提供可能。
2.“表格式”作业设计厘清教学难点
由于前期作业的反馈,教师便可以对课堂中学生观察内容作具体细化的设计,并暗示科学观察的顺序性和重点的观察对象。本次任务单分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步找一找,从蚕宝宝整体入手,关注蚕宝宝整体身体划分,并聚焦一些关键的身体结构;第二步数一数,再次将学生目光聚焦到足、体节、气门这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