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不远千里而来
【拼音】
bùyuǎnqiānlǐérlái
【释义】
不远:不以为远。不以千里为路途的遥远。形容路途遥远,不辞辛苦而来。
【出处】
战国.孟珂《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解释: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
【近义词】
跋山涉水?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千里迢迢?不辞劳苦
【反义词】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计较路途遥远。
【成语故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有一次,孟子去魏国的时侯拜见了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盛情款待,他开诚布公地对孟子说:“先生不远千里的风尘仆仆赶到魏国来,想必一定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利益吧。”
孟子也实事求是地回答道:“大王何以张口就是利益呢,相比之下讲些仁义不是对自已更有好处吗?假如说所有的人都看重自已的利益,那么国君会说:‘怎样对国家有利呀?’大夫会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呀?’百姓们会说:‘怎样对我个人有利啊?’如此一来谁来管理国家的事务呢?野心勃勃想要篡位夺权的人都是有一定资产的,你这样乐此不疲地突出利益,将来可能你的国家会被你手下那些达官贵人们夺走了。”
梁惠王听了问道:“那么先生以为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孟子推心置腹地说道:“关于这一点我只说两句: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背信弃义的,讲义气的人也不会背叛他的君主。”梁惠王恍然大悟地说道:“我明白了,先生是让我不要一味地只知道追求利益,叫我要实施仁政啊……”
【造句举例】
夏秋之交的时侯那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们不远千里而来,一步一叩首小心翼翼地向山顶的神庙前进。
他医术精湛很快便声名大噪,在当地赫赫有名,许多中国人不远千里而来,连外国人也都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