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产物,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
文化的精华和精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大文化遗产分别是《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
和《敦煌经卷》。
01明清档案
《明清档案》是指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包括皇帝的圣旨、诏令、诰
命、御制诗文、官员履历、奏折、题本等文书资料,以及反映当时政
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这些档案是中国明清两代
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明清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明清档案》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始于清朝末期,当时的清朝政府开始
意识到这些档案的重要价值,并开始进行整理和保护工作。然而,由
于各种原因,很多档案被毁坏或散失。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档案,新
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明清档案》的整理和保护
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
《明清档案》收藏和整理体系,为研究明清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
要的资料。
02殷墟甲骨
《殷墟甲骨》是指中国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用于占卜的文字,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殷墟甲骨》的发现和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学者在河南安阳发
现了大量的商代晚期甲骨文。又称“卜辞”、“王八担”、“殷契”,是世界
四大古文字之一。它使用青铜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殷商时期的
占卜和记事,刻辞包括语言、历史、民族、天文、气象、农医、历
史、地理、考古等。所刻文辞因记述占卜事项,故称卜辞。殷墟甲骨
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
03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是指中国汉代居延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是中国汉
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居延烽燧遗址是中国汉代长城的一部分,
位于甘肃省境内。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简牍文书,包括诏书、律
令、簿籍、书信等,这些文书记录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等方面的信息。居延汉简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由西北
科学考察团首次发掘采集。后来又经历了多次发掘,包括1972年至
1982年间的发掘,总共出土了数万枚汉简。这些汉简不仅数量庞大,
而且内容丰富,被誉为当时西北边疆军政生活的百科全书。居延汉简
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还在书法艺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书写风
格既有粗犷、泼辣的野趣,又饱含宽绰、恢宏的质朴,为研究西汉中
期至东汉初期的文字发展史及书法艺术史提供了一部分极为完整的有
纪年的墨迹。
04敦煌经卷
《敦煌经卷》是指中国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古代佛教文献,是中国古代文
化和艺术的重要遗产。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艺
术的瑰宝。在莫高窟中出土了大量的佛教文献,包括佛经、佛像、壁画
等,这些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佛教的历史和文化。自从前秦建元二年
(366年)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以后,写经造像活动代代相沿。北宋仁
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将大批文书藏于洞窟之复室中,
然后砌一泥墙于外,并于其上绘画,以此作为伪装。此后,这些文书便
被封存于该私室中达900多年,成为名闻中外的敦煌遗书。这些经卷具
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