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国网电力公司招聘(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2.48 MB
总页数:13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6.85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国网电力公司招聘(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玉不琢不成器,竹不凿难成笛。吃苦是一种历练、是种积累,更是种宝贵的人生财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践反复证明,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才能创造机遇,有所成就。______,即使环境再好,也只会错失机遇,碌碌无为。

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如若不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

??B:如若不选择吃苦和奉献

??C:如若安于享乐,不思进取

??D:如若随波逐流,安于现状?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文段开头指出,“吃苦是一种历练……”之后说明了面对困苦迎难而上才能创造机遇,有所成就。由横线后“只会错失机遇,碌碌无为”可知,横线处的做法应该和空前“在艰难困苦中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相反,C项“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符合文意,当选。

A项,文段没有提到价值观问题,A项和文段话题无关,排除;B项“奉献”无中生有,排除;D项“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文段体现的是面对“艰难困苦”的态度,没有体现盲目从众,排除。

故本题选C。

【出处】《年轻干部不妨多点“自讨苦吃”》

?

2、下列选项中,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A:这节语文课,老师不打算讲授新知识,而是安排课堂讨论,我们四人一组

??B:今天工作顺利,心情极好,午餐时大家有说有笑就是这个原因

??C:评论莫言的文章,要有深度、有思想,才能吸引高层次的读者

??D:早在大学读书期间,张伟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名著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A项,“我们四人一组”,可以包含老师,也可以不包含老师,存在歧义,排除;

B项,B项代词指代不明,“这个原因”不知是指“工作顺利”还是“心情极好”,存在歧义,排除。

C项,“评论莫言的文章”主体不明确,到底是评论“莫言的文章”,还是评论“莫言”这个人的文章,存在歧义,排除;

D项,语句没有歧义,当选。

故本题选D。

?

3、氢是自然界存在最______的元素,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______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

??A:普遍贮藏

??B:普通贮藏

??C:普通贮存

??D:普遍贮存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第一空,主要表达的是自然界中氢是广泛遍及和存在的元素的意思。“普遍”指常见,广泛遍及的意思;“普通”是指平常、一般的意思,体现不出氢气的广泛遍及特点。两者相比较,“普遍”更符合自然界氢气的到处都有,广泛存在的语境,故排除B、C。

第二空,文段指的是氢气存在于自然界。A项“贮藏”指储藏,偏向于收藏起来以免遗失或损害,不符合文段语境,排除;D项“贮存”指把必要的东西和物资提前存在某个地方,偏向于积累和存在的状态,符合文段语境,当选。

故本题选D。

【出处】《六年级环境教育教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4、人们在生理上是有差异的,人脑作为一种器官,也是有差别的。从重量上讲,正常成年人的脑重平均在1400克左右。有的人重一些,可达2000克以上,有的人则轻一些,只有1000克左右。同样是著名的文学家,屠格涅夫的脑重2012克,法郎士的脑重只有1017克,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却难分上下。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屠格涅夫的脑比法郎士的脑大约要重1000克。

??B:人脑在生理上是有差异的。

??C:脑重的差别跟聪明、愚笨没有必然的联系。

??D:人脑作为一种器官,同样存在着个体差异。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文段开篇介绍了人脑跟其他身体器官一样,存在个体差异。后文从重量上介绍了人脑存在的差异,说明有的人重一些,有的人轻一些。最后,通过屠格涅夫和法郎士的对比,说明即使他们大脑重量不同,才智也不相上下。故文段重在强调大脑重量对才智没有影响,对应C项。

A项,屠格涅夫和法郎士的对比不是文段重点,文段重点在于通过他们大脑重量的对比,说明才智不受脑重影响,排除。

B项“生理差异”不是文段重点,文段重点在于强调脑重对才智没有影响,排除。

D项“个体差异”不是文段重点,文段重点在于强调脑重对才智没有影响,排除。

故本题选C。

?

5、从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崛起,西方文论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悄悄的变化,即从以作家研究为主逐步转向以作品研究为主。如俄国形式主义只关心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而不关心有关作家的生平与心理;英美新批评的“意图谬见”说和“感受谬见”说把文学作品与作家、读者两方面的联系一刀切断,只孤立地研究文学作品本身;到了结构主义,更是把文学文本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罗兰·巴特声称,作品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