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西式面点师(中级)模拟考试题库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
1.制作清酥类点心时,油脂与面团的比例通常为()
A.1:1
B.1:2
C.2:1
D.3:1
答案:B
解析:清酥面团中油脂与面团的比例一般为1:2,油脂过多会导致层次不清晰,过少则起酥效果差。
2.打发淡奶油时,最佳温度控制在()
A.5-10℃
B.15-20℃
C.25-30℃
D.35-40℃
答案:A
解析:淡奶油在低温环境下更易稳定打发,温度过高会导致脂肪提前融化,无法形成稳定的泡沫结构。
3.下列哪种糖在西点制作中能有效抑制面糊pH值上升()
A.白砂糖
B.葡萄糖浆
C.蜂蜜
D.转化糖
答案:D
解析:转化糖呈弱酸性,可中和小苏打等碱性膨松剂的碱性,防止面糊颜色变深、口感发涩。
4.制作海绵蛋糕时,“三角法”判断成熟的标准是()
A.插入牙签无粘糊
B.蛋糕表面金黄
C.轻按表面能回弹
D.蛋糕边缘与模具分离
答案:A
解析:“三角法”指用牙签插入蛋糕中心,拔出后无面糊粘连即表示成熟,是判断海绵蛋糕是否烤熟的关键方法。
5.塔皮制作中“松弛”步骤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面筋形成
B.防止烘烤时收缩变形
C.增加面团湿度
D.加速酵母发酵
答案:B
解析:塔皮面团在擀制前需要松弛(冷藏30分钟以上),以消除面筋的记忆性,避免烘烤时因面筋收缩导致塔皮变形。
6.制作马卡龙时,蛋白霜与杏仁糊混合的最佳状态是()
A.完全融合无颗粒
B.呈缎带状缓慢流下且纹路30秒内消失
C.搅拌至面糊稀软可流动
D.搅拌至面糊厚重不流动
答案:B
解析:混合后需达到“缎带状”状态,即提起刮刀面糊缓慢流下,形成的纹路在30秒内自然消失,这样能保证马卡龙外壳光滑无裂纹。
7.巧克力调温过程中,“种晶”的作用是()
A.增加巧克力甜度
B.稳定β型晶体结构
C.降低巧克力熔点
D.提高巧克力含水量
答案:B
解析:调温的核心是促使巧克力形成稳定的β型晶体,“种晶”(已调温的巧克力碎)能作为晶核引导其他可可脂分子按β型排列,避免表面起霜。
8.制作奶油霜时,黄油软化过度(呈膏状)会导致()
A.霜体细腻有光泽
B.霜体稀软无法塑形
C.霜体硬脆易开裂
D.霜体颜色发白
答案:B
解析:黄油软化过度(超过25℃)会导致脂肪晶体破坏,无法包裹空气,与糖粉混合后易出水,霜体稀软无法保持形状。
9.下列哪种原料不属于生物膨松剂()
A.活性干酵母
B.即发酵母
C.酒酿
D.泡打粉
答案:D
解析:泡打粉属于化学膨松剂(小苏打+酸性物质),生物膨松剂通过微生物发酵产气,包括酵母、酒酿等。
10.制作法式欧培拉(Opera)时,关键原料是()
A.马斯卡彭奶酪
B.意式蛋白霜
C.咖啡酒糖浆
D.焦糖酱
答案:C
解析:欧培拉的核心风味来自咖啡酒糖浆(咖啡液+朗姆酒+糖),用于浸润手指饼干或蛋糕坯,形成咖啡与巧克力的经典搭配。
11.清酥面团“三折法”指的是()
A.面团包入油脂后擀成长方形,折叠1/3再折叠1/3
B.面团包入油脂后擀成正方形,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
C.面团包入油脂后擀成长方形,两端向中间折叠1/4,再对折
D.面团包入油脂后擀成三角形,三次对角折叠
答案:A
解析:“三折法”是将包油面团擀成长方形(长是宽的3倍),然后将左右两端向中间折叠1/3,形成三层结构,是清酥面团基础折叠方式。
12.制作慕斯蛋糕时,吉利丁与液体的比例通常为()
A.1:50
B.1:100
C.1:200
D.1:300
答案:B
解析:吉利丁(片)的用量一般为液体重量的1%(如500g液体用5g吉利丁),即1:100,过多会导致口感硬脆,过少则无法凝固。
13.打发全蛋海绵蛋糕时,最佳温度控制在()
A.20-25℃
B.30-35℃
C.40-45℃
D.50-55℃
答案:C
解析:全蛋在40-45℃时表面张力降低,更易打发至“缎带状”状态(体积膨胀4-5倍),温度过低难以起泡,过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
14.制作可颂(Croissant)时,折叠次数通常为()
A.1次三折
B.2次三折(中间冷藏)
C.3次三折(中间冷藏)
D.4次三折(中间冷藏)
答案:B
解析:可颂需要2次三折(共6层折叠),第一次折叠后冷藏松弛,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