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质量月”质量管理知识问答试题(附答案)
1.什么是质量管理?其核心目标是什么?
答: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核心目标包括: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要求;通过持续改进提升组织绩效;降低质量成本(如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建立顾客信任,增强市场竞争力。
2.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质量管理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以事后检验为主,通过严格检验筛选不合格品,由专职检验人员执行,属于“把关型”管理。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引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控制图、抽样检验等工具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从“事后把关”转向“事中控制”,强调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由费根堡姆提出,强调“三全”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企业管理,关注顾客需求,结合组织文化、教育与培训,实现质量的系统性提升。
(4)现代质量管理阶段(21世纪以来):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强调顾客体验、供应链协同、可持续发展,关注质量与环境、安全、社会责任的整合(如ESG理念)。
3.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是什么?请分别简要解释。
答:ISO9000标准提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并超越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4.什么是PDCA循环?其四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PDCA循环(戴明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
(1)计划(P):明确问题与目标,分析现状,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制定改进措施(5W1H:Why、What、Where、When、Who、How)。
(2)执行(D):按照计划实施措施,确保资源到位,记录过程数据。
(3)检查(C):对比计划目标,分析实施效果,评估措施的有效性,确定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4)处理(A):总结成功经验,制定标准(如作业指导书、流程文件);对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持续改进。
5.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关键指标DPMO的含义是什么?
答:六西格玛(6σ)是一种以数据为驱动、聚焦流程改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核心思想是“消除缺陷、减少变异”,通过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或DFSS(六西格玛设计)流程,将流程能力提升至σ水平(σ值越高,缺陷率越低)。
DPMO(DefectsPerMillionOpportunities)即每百万机会缺陷数,是衡量流程能力的关键指标。计算公式为:DPMO=(缺陷数×10?)/(产品数×机会数)。例如,生产1000件产品,每件有5个质量检查点,共发现10个缺陷,则DPMO=(10×10?)/(1000×5)=2000。六西格玛水平对应的DPMO约为3.4,即每百万机会中仅3.4个缺陷。
6.5S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实施5S对质量管理有何作用?
答:5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现场管理的基础方法,具体内容为:
(1)整理(Seiri):区分必需品与非必需品,清除不必要物品,减少空间浪费。
(2)整顿(Seiton):将必需品按规定位置、方法摆放整齐,明确标识,实现“三定”(定点、定容、定量)。
(3)清扫(Seiso):清除现场垃圾、灰尘和油污,保持设备、环境清洁,发现潜在问题(如设备磨损)。
(4)清洁(Seiketsu):将前3S标准化、制度化,维持成果,形成日常习惯。
(5)素养(Shitsuke):通过培训与约束,提升员工遵守规则的意识,养成良好工作习惯。
实施5S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