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称呼礼仪
(一)称呼的分类
1.职务性称呼——一种最常见的称呼。
(1)称“职务”。比如董事长等。多用于熟人之间。
(2)称“姓氏+职务”。比如张董事长等。适用于一般场合。
(3)称“姓名+职务”。比如张进董事长等。适用于极为正式的场合。;2.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中、高级职称者,在工作中一般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在有必要强调对方技术水准的场合,尤其需要这么做。
(1)称“职称”。比如教授等。多用于熟人之间。
(2)称“姓氏+职称”。比如李教授等。适用于一般场合。
(3)称“姓名+职称”。比如李红教授等。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3.学衔性称呼
在一些有必要强调科技或知识含量的场合,可以学衔作为称呼,以示对对方的认可和强调。大体上有四种情况:
(1)称“学衔”。例如,博士。它多见于熟人之间。
(2)称“姓氏+学衔”。例如,王博士。它常用于一般性交往。
(3)称“姓名+学衔”。例如,王刚博士。它仅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4)称“具体化学衔+姓名”。例如,经济学博士王刚。此种称呼显得最为郑重其事。
4.行业性称呼
(1)以其职业性称呼相称。例如,可以称教员为老师,称医生为大夫,称警察为警官,等等。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2)以其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例如,小姐或先生等。;5.性别性称呼
对于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性。
6.姓名性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只限于同事、熟人之间。;(二)称呼的选择
在酒店服务行业,比较通用的称呼是对男性称呼其为“男士”或“先生”,未婚女性称呼其为“小姐”,对已婚女性称呼其为“女士”。
对一些非常熟悉的客人,已经明确知道对方的名字和职务,在迎宾时可以称呼泛尊称“先生”,而在继续进行后续细致服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形改称呼客人的姓加职务,比如“王总”,以显示对熟悉客人的特别服务。;姓氏服务也是酒店服务中比较常见的,为了给老客人以熟悉感和亲切感,在为一些熟悉客人和VIP客人服务时应使用姓氏服务,也就意味着当已经知道客人姓“刘”时就不能简单地称呼“先生”,而是亲切友好地称呼“刘先生”。;(三)称呼的使用
在服务场合,称呼的使用通常必须兼顾以下4项规则:
1.体现尊重
所谓尊重就是在称呼时要考虑客人当时的心情、同行人员的不同等来决定称呼的不同,而不是简单地用“先生、女士”这样既不出错也不会令客人过分喜悦的称呼。服务的用心程度在每个细节都能够体现出来。在服务场合,对重要客人、不认识和不熟悉的客人,一般要尊称“您”。;2.考虑实际
在对客人使用称呼时应尽量考虑客人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为了体现与众不同就使用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的称呼。
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呼职务、职称、军衔,并与其姓连在一起。如王局(长)、高总(经理)、李教授等。
而英美国家不习惯把官衔、职务、职业与姓名连在一起。想要强调对方的身份,一般只称“部长先生”、“总经理先生”等,其前面没有姓。;3.体现平等
在称呼客人时要考虑平等原则,既要亲切热情又要不卑不亢。让客人感觉舒服的服务一定是建立在自重与尊重他人的基础上。;4.保持距离
无论多么熟悉的客人,不管服务的对象与自己有怎样的渊源,在工作场合都应保持应有的距离。如果对待一般客人都是称呼“先生或女士”,当一声亲切热乎的“姐”对某个客人喊出后,可能对其他的客人就是一种伤害。
在工作场合对服务对象应该一视同仁,并且掌握距离,不能自认为与某些客人十分的熟悉,从而产生“哥们儿、姐们儿”类的称呼。;5.考虑场合
如果王董事长去超市买东西,年轻的女导购称呼他“大爷”,他也会觉得很正常。
在一些比较高端的服务场合,如果称呼客人为“帅哥”、“美女”,就会显得很俗。;二、名片礼仪
(一)使用时间礼仪
1.拜访客人
在初次拜访一位客人,要给对方一个名片。
2.介绍相识
在工作场合,如来访的客人或是合作伙伴,此时就需要给对方递一张名片,这是社交场合的一种礼貌。;3.期待再见
如果你很重视面前的客人,那么就用递送名片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这个动作的潜台词就是说“我很想结识您”,对方也就会交换名片。
4.接收名片
如果有人送名片给你,无论是否情愿,都应该礼节性地给对方一张名片。;5.信息变更
如果工作地点、联络方式有变化,就应该通过递送名片的方式通知自己的朋友和客人。
6.留下信息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当我们去拜访某人,而对方恰巧不在,可以留一张名片给他的家人或同事,让他知晓我们的来访,并及时回复。;(二)交换顺序礼仪
1.先低后高原则
双方在交换名片时,一般讲究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如果对方是一个女士,我们要抢在女士前面递送,不能让女士先递送,这样不礼貌。
2.先高后低原则
即应该要尊卑有序,先向职位高者递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