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的维护护理
演讲人:
2025-06-03
目录
CATALOGUE
02
并发症预防策略
03
感染控制措施
04
患者教育内容
05
质量控制标准
06
应急处理方案
01
日常维护要点
01
日常维护要点
PART
导管清洁消毒流程
洗手
消毒导管
清洁皮肤
晾干
在接触导管前,需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清洁双手。
用消毒棉签或棉球蘸取适量的消毒液,以导管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周围皮肤和导管表面。
用专用的消毒溶液浸泡或擦拭导管,确保消毒溶液与导管充分接触,达到消毒效果。
自然晾干或使用无菌纱布擦干导管和周围皮肤,确保无残留消毒液。
固定装置检查方法
定期检查导管的固定装置,如缝线、胶带等,是否松动或脱落。
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
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确,是否插入到预期的血管或器官内,避免导管移位或滑脱。
检查导管位置
确保固定装置的材质柔软、舒适,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或过敏。
检查固定装置材质
导管通畅性冲洗标准
冲洗频率
冲洗液选择
冲洗方法
冲洗效果评估
根据导管类型和使用情况,确定冲洗频率,避免导管堵塞或感染。
选用无菌生理盐水或专用导管冲洗液,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或消毒液。
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冲洗液,通过导管注入并冲洗,确保导管内无残留物或分泌物。
冲洗后需观察导管是否通畅,有无堵塞或渗液现象,确保冲洗效果良好。
02
并发症预防策略
PART
血流循环异常监测
监测肢体温度、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通过对比双侧肢体,及时发现异常,采取措施。
定期检查置管位置
定时测量肢体周径
确保导管尖端处于正确位置,避免异位导致血流异常。
与置管前对比,及时发现肿胀等症状,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1
2
3
导管堵塞风险控制
定期冲洗导管
采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防止导管内血液凝固。
01
正确使用药物
防止药物沉淀在导管内,导致堵塞。
02
导管口护理
保持导管口清洁,避免异物进入导管。
03
静脉炎早期识别
如红肿、疼痛、静脉走向条索状硬化等,及时发现静脉炎。
观察局部症状
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灼热等不适症状,提高早期识别率。
评估患者感受
出现疑似静脉炎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抬高患肢,减轻炎症反应。
停止输液并抬高患肢
03
感染控制措施
PART
手卫生执行规范
洗手设施
洗手方法
洗手时机
注意事项
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水池、消毒液、干燥设备等。
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处理污染物后等情况下必须洗手。
遵循六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及腕部,注意指甲缝、指尖等易忽略部位。
避免用污染的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口部,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清洁。
无菌操作技术要点
无菌器材
无菌操作区域
无菌技术
避免污染
使用无菌钳、无菌镊子、无菌棉球等无菌器材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在置管过程中,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可使用无菌巾或无菌单覆盖。
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如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等,确保操作过程的无菌状态。
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无菌器材和无菌区域被污染,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置管后,敷料应至少每两天更换一次,以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无菌敷料,以减少细菌滋生和伤口感染的风险。
每次更换敷料时,应仔细观察伤口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对于渗出液较多或伤口感染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敷料更换的频率,以更好地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敷料更换频率要求
常规更换
敷料选择
敷料观察
特殊情况
04
患者教育内容
PART
自我观察项目指导
观察置管处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置管部位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观察置管处有无渗液、渗血等异常情况
观察置管是否松动、移位或脱出
如有渗液、渗血,应及时通知医生或护士。
如有松动、移位或脱出,应立即就医并重新固定。
1
2
3
日常活动限制说明
6px
6px
6px
置管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导致置管松动或脱出。
避免剧烈运动
定期清洁置管部位,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保持置管部位清洁
置管部位应避免接触水,以免引起感染。
避免接触水
01
03
02
严格按照医生或护士的指示进行日常活动和饮食。
遵守医嘱
04
异常症状报告流程
患者应了解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异常症状,如发热、置管部位疼痛等。
识别异常症状
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或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及时报告
如果异常症状严重或无法缓解,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紧急就医
05
质量控制标准
PART
护理操作核查清单
导管位置核查
皮肤清洁度核查
敷料更换核查
导管通畅性核查
确保导管位置正确,固定稳妥,避免移动或扭曲。
检查置管周围皮肤是否清洁,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按照规范定期更换敷料,确保敷料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