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社保体系与实务操作培训.pptx
文件大小:3.23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0
总字数:约3.05千字
文档摘要

社保体系与实务操作培训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社保体系概述

02

养老保险详解

03

医疗保险指南

04

工伤保险实务

05

失业保险管理

06

业务办理规范

01

社保体系概述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福利为目的的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定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包括风险分担、收入再分配、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

社会保障制度遵循公平、正义、共享的原则,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险一金基本构成

养老保险

由个人和企业共同缴纳,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01

医疗保险

由个人和企业共同缴纳,用于报销职工医疗费用。

02

失业保险

由企业缴纳,用于保障职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

03

工伤保险

由企业缴纳,用于支付职工因工作受伤或职业病导致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04

生育保险

由企业缴纳,用于支付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和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

05

住房公积金

由个人和企业共同缴纳,用于帮助职工解决住房问题。

06

政策法规依据

01

02

03

社会保障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设立和运营。

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基数和待遇标准等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并调整,具有法律效力。

企业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承担重要责任,必须依法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

02

养老保险详解

参保对象与条件

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包括城镇户籍的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城镇职工

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

城镇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一般要求年满16周岁,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无年龄限制。

城乡居民

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等。

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01

02

04

03

参保人员年龄

缴费基数与比例

缴费基数

城镇职工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城乡居民和个体工商户以当地上年度平均工资或收入为缴费基数。

03

02

01

缴费比例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单位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平均工资的10%;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按照当地规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

缴费年限

参保人员需累计缴费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方可领取养老金。

养老金计算方法

基础养老金

根据参保人员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和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等因素确定,体现社会共济和个人缴费积累的原则。

个人账户养老金

根据参保人员个人缴费记录和投资收益等因素确定,体现个人积累和精算平衡的原则。

过渡性养老金

针对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员,根据过渡政策计算养老金待遇,以保障其养老金水平不受制度调整影响。

养老金调整机制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养老金待遇水平,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

03

医疗保险指南

账户分类与管理

个人账户

用于记录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和就医时自付的费用,以及产生的利息等。

01

统筹账户

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包括住院、门诊、药品等,以及医疗保险规定的其他费用。

02

账户余额查询

参保人员可以通过社保卡、医保卡等途径查询个人账户余额和统筹账户使用情况。

03

报销标准及流程

根据参保人员所在地区、医疗保险类型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报销比例,包括门诊、住院、大病等。

报销比例

报销范围

报销流程

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

参保人员需持社保卡或医保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结算时先垫付医疗费用,再根据规定报销。

异地就医结算

异地备案

参保人员因病情需要在异地就医的,需提前办理异地备案手续,以便在异地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跨省结算

异地报销

参保人员跨省就医时,可以通过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即时结算,减少报销流程和时间。

未能即时结算的,参保人员需持相关医疗费用单据到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进行报销。

1

2

3

04

工伤保险实务

工伤认定标准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时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患职业病等。

认定工伤的情形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等。

视同工伤的情形

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等。

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用人单位在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